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大学生“三下乡”支教薪火相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发稿时间:2018-08-15 08:2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 李华锡 实习记者 尤祥宇 郭雪飞 于美霞)暑假伊始,20岁的河南小伙董新万就来到自己曾经支教过的小县城,看望久别的孩子们。应届毕业生江雨凝并没有急着找工作,她听着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最好的未来》,去帮助乡镇里的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家住河南邓州的女生陈晗也开始收拾行李,返回家乡,开启一段美妙的社会实践之旅。

  他们是高校大学生,相同的童年经历,让他们虽身处异地,却干着同样一件事:用社会实践帮助他人。如果时间是一面镜子,倒回到他们的童年,如今的场景却发生他们身上。

  如今,时间变了,身份变了,而这些大学生们,铭记着“三下乡”初心,带着感恩的心再次出发,将“三下乡”薪火相传。他们说,回想起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大学生志愿者,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图为河南农业大学学生董新万(中)在参加社会实践。本人供图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种爱的力量。”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到现在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需要我,我爱他们!”今年7月,河南农业大学大二学生董新万来到河南省西华县,继续开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这已经是董新万第二次参加“三下乡”支教活动,而他所在的“周口西华青春筑梦队”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那段暑假时光,我将永远不会忘怀。感谢当时在我家乡进行实社会实践哥哥、姐姐们,让我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说起为什么参加“三下乡”支教,董新万说小时候被支教的经历深深影响到了自己。

  2007年,家住河南省邓州市夏集镇的董新万在上小学四年级。“我当时成绩很不好,非常自卑,”董新万说,当时暑假来村里开展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挨家挨户对学生进行家访,还送给他一套四大名著。

  “他们教我们英语字母和简单的常识单词,还教我们打篮球,组织了和乒乓球的友谊赛,鼓励我好好读书。”大学生们教会他打篮球的本领一直影响着董新万,他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体育教育专业。

  2017年,董新万成功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怀着相同的奉献和感恩之心,2017年暑假前夕,他接到了学校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通知,并加入到团委“青春从教路,沃土树人心”服务团,前往安阳支教。

  联系好当地校长,计划交通方式,准备上课的内容……董新万带着他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品,满怀期待迎接自己第一次支教。

  转身,投篮,进球!一次支教休息时间,热爱篮球的董新万在学校操场过了一把“篮球瘾”。而当他再一次投中时,发现简陋的操场旁聚集了很多孩子。“我永远忘不了孩子们渴望和期待的眼神,那一瞬间我坚定要把篮球教给他们。”

  董新万开始给孩子们上篮球课,教他们如何进行热身、如何投篮、如何团队配合。“条件虽然艰苦,但看着他们小小的身躯抱着篮球用力投篮时,我感动不已。”高高的篮筐是珍贵的梦想,他坚信,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一天他们会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命中目标。

  时间过得很快,分别总是最煎熬的时刻,董新万抱了抱孩子们,叮嘱他们好好学习,并且承诺他们明年还会再来。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很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每当教师节或者过年都会给大学生们送上祝福短信。“看到那些充满朝气和稚嫩的词,我很感动也很开心,更是期盼再次与他们见面。”

  今年董新万并没有食言,他又一次启程,将梦想和希望带给孩子们。“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种爱的力量。”

  

图为西南大学毕业生江雨凝(右一)与团队成员合影。本人供图

  “做力所能及的事并坚持下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这就是最好的未来。”几句歌词唱出了西南大学2018届毕业生江雨凝的心声。今年暑假,她回到家乡,参加河南省邓州市“优秀学子家乡行”社会实践活动。

  江雨凝小学三年级时,作为服务对象参与了来自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优秀学子,在河南邓州穰东镇开展的“志愿增智”活动。“大哥哥大姐姐们在镇上的每一天,都会为我们批改暑假作业,带着我们做游戏,给我们展示田野外面的世界,在我小小的心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有这样的哥哥姐姐们来给我们上课,当时真的很开心,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可以透过那片贫瘠的土地看到外面世界的绚丽多彩。”江雨凝还记得在志愿者临走的时候,自己哭着,紧紧的攥着一个姐姐的手,不舍得让她走。

  她当时还说要好好学习,之后要去这个姐姐所在的学校上大学。从此,那些记忆就这样深深地印刻江雨凝的脑海中,时刻鼓励着她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勇往直前。

  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对留守儿童的关怀,给小小年纪的江雨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我成长到了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我一定也要像这些优秀的大学生那样,心怀感恩,回馈滋养我们的一方土地。”

  说得出就要做得到!江雨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当时的诺言。在大学生活中,她都会抽时间去参加社会志愿活动。“每当看到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关爱的小孩子,我总是会鼻头一酸,有些心疼。”

  江雨凝小时候尝够了留守儿童的滋味,对于孩子们的一些小情绪,她有太多的感同身受,所以她发自内心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我们只有心中常怀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坚持下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江雨凝用她的长情陪伴,为孩子们送去了最温暖的祝福。即使毕业了,她也用优秀毕业学子的身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她知道,那里需要她。

  

图为天津理工大学学生陈晗(左三)在参加社会实践。本人供图

  “我也曾受过别人帮助,接力棒应该从这里薪火相传。”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给孩子们送去关爱的同时,也为许多社区老人带来了温暖。今年暑假,天津理工大学大一学生陈晗和江雨凝一样,参加了2018年“优秀学子家乡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天津市河西区环湖南里区开展调研活动。

  在陈晗心中,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应该有着富有朝气、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向上面孔,知感恩、懂报答,并乐于将青春的无限能量投入到社会不断发展的潮流之中的模样。

  “我从就有一个梦,就是成为像杨涛哥哥那样人。”2011年,陈晗上小学四年级,商丘师范学院大学生爱心助学实践团来到陈晗的家乡开展支教活动,杨涛是当时实践团的负责人。

  虽然已经过去了7年,但陈晗对当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这个故事也开启了陈晗的“三下乡梦”。

  杨晗说:“小时候我的家乡比较贫穷,由于当地条件有限,除了基础文化课外,孩子们很难接触到其他课程,教学器材更是严重短缺。”

  鉴于此原因,杨涛带领的实践团队为陈晗所在的小学采购了与支教课程配套的教学用具,包括:为五人制足球课而筹备的足球及护具,为科学物理实验课而采购的标准物理实验器具等,补充了这所学校的教学设备。当时“三下乡”支教时的教学用具有的现在依然在使用,并继续给当地孩子们带来了无限欢乐。

  杨涛团队的奉献精神,更加激励着杨晗的内心。“从心底来讲,我着实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向优秀的大学生青年看齐,回馈社会,发挥自己的青春力量。” 陈晗说,很荣幸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能给自己机会,“此外,‘三下乡’也成为了我成长道路上的又一个难忘的记忆。”

  今年暑假,陈晗回到家乡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活动中她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当村里的老人们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积极地同我们交流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中午留我们一群队员他们家中吃饭……”更令陈晗感动的是,无论在填写问卷时还是在交流中,老人们无一例外地提到,做志愿服务必须要长期坚持,希望志愿者们能保持初心!“因为坚持是志愿服务能够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基础。”

  看到这些老人对志愿服务的态度,陈晗想到了自己当初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初心。“我也曾受到过别人的帮助,所以互帮互助的接力棒应该从这里继续传出,并薪火相传。”陈晗说,她希望这种爱心的接力棒能够让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让社会的和谐与正义成为主旋律。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脚下所行的路都藏着前人的影子,暑期三下乡活动让我有了很深的体会,我们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用自己的担当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进行铺路。”调研活动结束后,陈晗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合上笔记本,眼角开始湿润起来。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