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9日电(通讯员 洛桑晋美)侯志腾,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成功保研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后,主动申请加入清华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并于2016-2017年赴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支教一年。从北大到清华再到青海,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支教故事。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侯志腾
选择支教,他是笑谈中的“北大叛徒”
对很多人来说,读北大清华已是人生一大幸事。而侯志腾可以说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2012年,他以山东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被北京大学录取;2016年,又成功保研至清华大学。
侯志腾在大学期间参与了一些时长一至两周的短期支教活动。刚开始,他自我感觉很好,认为能用自己的所思所学给学生们带来学习的动力与方法。大二时,河北涿鹿县一位侯志腾曾教过的高中生发来了一条长长的短信。大致意思是说,很感谢侯老师的指导,但当志愿者离开后,他们又回到了日复一日枯燥的学习中,这种落差让他感到困扰。
侯志腾开始思考短期支教的效果是否真如他最初所愿,同时毕业后去长期支教的想法也潜滋暗长。然而当他正式提出去西部支教时,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以及师长同窗的不解。当时侯志腾已经保研至清华,并且拿到了一份世界五百强外企的录用通知。他用了一整晚时间和父母解释自己支教的初衷,并告诉母亲支教的环境没有她想象中恶劣。
但当侯志腾找到北京大学负责老师时,老师给出的答复是“你保研到了清华,按照规定无法参加北大研究生支教团”。心灰意冷的侯志腾不愿放弃,他主动询问了清华大学的负责老师,通过向团中央和学校申请,顺利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本科北大”的清华支教团成员。
侯志腾说当时执着想要去支教,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能够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公益的热情付诸实践。“我很喜欢一句话,‘人生很多事,一步迈出,即成天涯,纵然无歌,但求无悔’。踏出支教这一步,成为了我人生中永不后悔的一次抉择。”
侯志腾和青海省湟中一中学生们的合影
被称“全才”老师,他认真研究00后
虽然豪情万丈,但在过程中侯志腾还是遇到了不少未曾预料的难题,比如教学科目的调整。在当地老师看来,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应该什么都会,侯志腾在一年时间内分别教过高一年级的英语、语文,高二年级的数学,并且负责高二、高三年级文科生的历史、政治培优工作,还和其他支教团成员一起教授《职业生涯规划》和《研究性学习》两门素质拓展课。而之所以成为“全才”老师,也是由于当地师资力量不足。
“有一次是正在上数学课,校领导突然打电话来问,侯老师你能不能带一下高一语文。然后第二天我就开始给孩子们讲《红楼梦》了。”虽然学科跨度较大,但侯志腾要求自己每个科目都需要用心备课,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讨教,并融入自己对于学习、教育的理解和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上好每一堂课。
201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马依晴同学高二时上过侯老师的数学课。她表示这种授课方式在她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侯老师教完后,理解方面就很容易。侯老师反复告诉我们‘基本概念和课本例题’的重要性,这对当时只顾刷题的我有很大的冲击,转而重视基础知识,高考中数学发挥稳定,最终圆梦清华。”
侯志腾和游学团成员在清华的合影
侯志腾在支教时很喜欢和学生们聊天,他希望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窥探”这些00后的所思所想。
在担任语文老师时,他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项任务,“每次上课前找一位同学给全班分享自己最想分享的东西,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段故事”。通过这种方式,他一点一点了解着学生们,也一点一点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他们。
一位非常害羞的女同学在分享完“我对早恋的观点”后,给侯志腾写下这样一段话:“谢谢您让我第一次上讲台给同学们分享,让我迈出艰难的脚步。今天的讲台好比是一个舞台,让我大胆的去面对台下的观众。老师,谢谢您!”
侯志腾通过作业本和同学们交流
组织公益活动,汇聚社会温暖
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余,侯志腾参与组织了多次公益活动,为当地贫困学生筹集款项、物资共计30余万元,他也被评为“2017年西宁市优秀志愿者”。
侯志腾和其他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发现当地一些乡村小学的孩子们衣着单薄,于是联合清华支教团西藏、湘西分队筹划发起了 #愿新年不再寒冷# 的冬衣募捐活动。活动得到了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等机构和个人的支持,短短四个小时的时间微博阅读数达129万,最终为青海、西藏、湖南三所学校的449名儿童提供了过年的新衣。
侯志腾和水滩小学孩子的圣诞节合影
2017年4月,侯志腾和小伙伴们还组织了 #助梦游学# 活动,带领12名高一学生来到北京,希望通过“理想教育”让孩子们去探索这广阔的世界。
游学结束时,蔡文睿同学对侯老师说:“这次北京之行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我要用努力和坚持悉心浇灌,三年后再次来到这里,以一名清华学生的身份。”
后记
在很多人看来,侯志腾的选择总是有些“不走寻常路”。校园义卖、青海支教、专栏影评人、休学创业者……提及选择,侯志腾说:“在我迷茫和踟蹰时,耳畔总会回想起《头文字D》里的一句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喜欢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那种感觉,喜欢看着学生们水汪汪的大眼睛,那是最纯粹的一段时光。”
在清华大学研支团20周年交流座谈会上,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张朝晖在讲话开头特别问道“那个从北大‘潜伏’过来的侯志腾今天来了没有?”张朝晖这样评价侯志腾:“他的身上有一种特有的洒脱,这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青春底色。无论是支教还是组织其他的公益活动,侯志腾的选择能够做到发乎内心、择善固执,从而以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动姿态,实现了报效国家与实现自我的有机统一。”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集齐清华北大两校校徽的侯志腾更愿意将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视作自己的第三所大学。青海教给他的,更多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和持续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