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艳:父母不要总在孩子朋友圈发表意见
亲子关系融洽的家庭,孩子不容易沉迷网络
网络时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在发生种种变化。随着网络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一些与使用网络有关的问题则成为引发亲子冲突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美国、日本、韩国的研究机构,开展了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比较研究。今天,在苏州举办的2018家庭教育学术年会上,课题组发布了《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记者采访了课题负责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孙宏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既影响家庭的和谐与安宁,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亲子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过去的亲子关系模式在解构,所以我们把研究视角集中在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上。同时,我们又期待看看其他国家的青少年与他们的父辈是怎样的关系与互动,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于是,我们联系了日本、韩国、美国的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调查机构,共同开展了这项研究。
中国青年报:在中国进行的调查,主要在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南省常德市、辽宁省辽阳市、陕西省宝鸡市6个城市的五、六年级和初一初二在校生进行了抽样,为何选定这几个城市和年级的孩子作为调查样本?
孙宏艳:这6个城市能够代表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东、中、西部和东北部,同时也涵盖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型和小型城市。
年级的选择上,我们考虑10岁往往是开始接触网络比例最高的年龄,而且他们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左右,具备填答问卷的能力,因此选择了小学四五年级。而初中生正是亲子关系易出问题的年龄,因此我们把初一、初二作为重点。
中国青年报:结合报告研究结果,您认为网络是怎样影响亲子关系的?
孙宏艳:积极的方面,互联网时代子女与父母沟通更方便了、频率更高了,也更愿意将自己的朋友圈或状态展示给父母看。同时,父母对孩子使用互联网的了解也较多,也对孩子使用互联网有一些监督和管理。但是,有时互联网也成为孩子与父母亲情的障碍。例如有的父母就一边玩手机一边与孩子聊天,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规定多监督少,不能产生有效帮助。
中国青年报:但现实中有不少年轻人在发朋友圈时是屏蔽父母的,您怎么看这个现象?父母应如何应对?
孙宏艳:当孩子不乐意把自己的朋友圈给父母看时,父母首先要坦然接受,理解孩子的做法,知道孩子的做法并无恶意,也要反思一下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如果父母总是用担心、指责、挑剔、唠叨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不愿意跟父母多说,更不愿意把朋友圈展示给父母。另外,很多中国父母太善于“说”了,使孩子没有诉说的机会。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朋友圈,也不要总是发表意见。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可以找机会与孩子慢慢沟通。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经常和父母交流的比例在四国中最低。如今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问题比较普遍,这与和家人交流少有关系吗?
孙宏艳:孩子沉迷网络与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互相影响。中国父母老和孩子谈学习,孩子的成绩甚至成了父母喜怒哀乐的风向标,这样的交流孩子自然不喜欢。父母与子女交流少,孩子的交流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选择到互联网上与网友交流。在父母看来,这可能就是上网沉迷了,要成瘾了。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不沉迷网络,不妨先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上下功夫。如果孩子的网下生活丰富多彩,他是不会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
中国青年报:在网络时代处理亲子关系,您对父母有什么建议?
孙宏艳:对父母来说,我认为,首先需要在提升亲子沟通能力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学会与网络一代子女沟通,要用平等真诚的态度,尊重孩子,学会倾听,交流时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当孩子有烦闷等情绪时,先抚慰孩子的情绪再进行沟通,关注孩子日益丰富的心理需求。
其次,父母要提升自身的媒介使用素养。网络时代亲子沟通更需要智慧。父母提高了自身媒介素养,指导和管理孩子使用网络才能更有技巧和针对性。
第三,亲子关系融洽的家庭中,孩子的网络素养更高。父母应更加重视亲子关系状况,与子女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第四,父母要用开放的、接纳的心态对待网络,客观看待并尊重理解孩子的网络使用行为,在不同的生活环节中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使孩子获得情感满足与心理支持。
中国青年报:对于孩子,您有什么想说的?
孙宏艳:对于孩子,首先要提升媒介使用素养。这一代孩子在媒介使用的技术上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会使用并不等于媒介素养高,能辨别信息、管理好自己的上网行为才是真的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这一方面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依赖于网络一代的不断学习。
其次,要多找机会锻炼独立能力,多学习独立生活。只有独立的两代人才能建立起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当然,父母也要多给孩子提供独立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