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的记事本节选。从3日出发开始,黄希便在QQ空间里不定期发布自己骑行调研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白天会骑得比较慢,边走边宣传,遇见路人就停下来跟他们聊一聊。”黄希说,沿途一路走来,自己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向当地人做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接触过的路人达5000余人,“在宣传环保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
一路收获感动于温暖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黄希同学此行深入人民群众生活之中,不怕吃苦,值得学习。”“感谢黄希同学对环保事业的关注与支持,请继续加油!”
在调研途中,每到一个地方,黄希都会尽量与当地的环保局取得联系。“得知我此行的目的后,环保局的工作人员都很支持我,会亲自写一些寄语给我鼓励。”黄希说,虽然骑行途中困难重重,但沿途遇到许多好人,也收获了很多感动。“这些经历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我一路坚持到底的动力。”
他告诉澎湃新闻,起初决定骑行做调研时只有父亲支持自己。“路途遥远,天气也难以捉摸,总担心他照顾不好自己,在路上遇到危险。”黄希的母亲说,从黄希出发,爷爷奶奶就开始每天担惊受怕。为了让家人安心,黄希每天都会准时用微信与家人报平安,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也会给母亲发送实时定位。
手机没电,就在路过的居民家里充电;衣服脏了,就趁早上洗,骑车的路上顺便风干;遇上台风、暴雨,就在路旁的公交站台避一阵……黄希坦言,计划有时总是赶不上变化。虽然一开始就做好了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的心理准备,“但真正上路之后遇到阻碍又是另一种感受”。
在重重困难的背后,也有许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黄希。
“黄希同学很棒,希望你沿途平平安安。”翻开出发时携带的记事本,一位货车司机的祝福随即映入眼帘,原本空白的记事本如今已遍布着各式各样的签名和寄语。
黄希回忆称,除了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祝福,一路上也经常有好心人给自己送水,有时居民还很热情地拉着自己到家里吃饭。“还有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卖小哥听说我的旅途经历之后,居然悄悄往我的支付宝里转了66.66块钱。”在他看来,正是一路上收获的感动与温暖让他得以继续坚持到终点。
露营帐篷。
在黄希进行调研时,系主任黄周满也时常关注着黄希的动态。他告诉澎湃新闻,平时在给学生们上课时,就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得知黄希选择骑行这种绿色环保的方式进行沿途的调研,她在支持的同时也有一些担心。“酷暑季节天气变化无常,黄希还选择在外露营,一路上进行环保宣传,他能有这样的毅力和精神,作为老师也为之感动和骄傲。我觉得这种不怕吃苦、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正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所缺乏的。”
日前,调研工作已经告一段落,黄希选择从上海乘坐16个小时的火车回到孝感的家。“坐火车回家的路上也可以接触很多人,我可以继续普及、宣传环保知识。”他说道,环保不只是说说而已,需要更多人为此付出实际的行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