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安全与自理!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洛杉矶机场。
在怀着梦想冲向海外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身的安全与管理!如今在洛杉矶机场,不少中国留学生发现:再次入境美国时过关等候时间更长,面谈环节更加严格。有留学生竟然还被问到授课老师名字以及新学期的时间表。
为此,中国留学生要注意:一方面,更充足准备,了解违禁品常识,想好例行问题的妥善回答等,更要将不慎被关“小黑屋”等情形考虑在内;另一方面,规划行程安排时,应留出更多时间,避免因入境延误影响后续计划。
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称,很多中国留学生家长把“最安全”作为选校标准。其实,通常美国各大学都有校警局,校园有警察巡逻,学生晚上下课或是深夜离开图书馆,可拨打校警电话请求护送。有些大学还提供夜行陪走计划,由男性学生志愿者陪求助的女生回住处。
美国警察在大学校园内。
中国留学生要注重提升自理能力,形象地说,留学生在外“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除了管理好自己的日常学习、饮食、住宿等事项,还要特别留意“身份”问题。
案例显示,留学生常忽略签证问题。赴美留学生签证分两部分:学习许可俗称“大签”,标注着就读院校和专业、允许在当地逗留的时间等;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发的入境签证俗称“小签”。小签过期,出境前补办就好,大签过期就变成非法居留。留学生可寻求老师挽救,申请紧急转学。
在美国要注意:本科留学生不允许在校外打工,一旦被发现,会被遣送回国。
【心理健康需重视 父母是孩子“第一陪伴人”】
纽约周边20多所高校的留学生2013年成立“未来学生俱乐部”,致力于帮助中国留学生融入美国社会。中新社发 管黎明 摄
近年来,海外中国留学生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是出国求学,去难以抵挡诱惑,求刺激吸食“笑气”致瘫痪者有之,孤僻敏感致不幸者,也能见报。
久居美国的心理专家吕申香表示,语言障碍、课业负担、文化冲击、家庭压力以及种族歧视……都是诱发心理问题的因素。父母要当子女的“第一陪伴人”,定期联系沟通,从细节中及时发现异常。
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建议,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且安抚劝导无效,应尽快赶到孩子身边,或视情考虑让孩子回国休息、暂时休学。
事实上,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应在出国前启动:
——专业评估孩子的心理素质水平,以便预估新环境影响,准备应对方法;
——在选择留学院校、专业时,更多尊重子女的意愿,父母不要过分包办,以免子女抵触而加重心理负担;
——父母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帮孩子尽早融入当地学生群体、更快熟悉学习生活环境。
愿所有海外求学的学子,能光荣出征,学有所成,平安归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