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依赖”,你中招了吗?

发稿时间:2019-02-13 08:56:00 来源: 北京日报 中国青年网

  春节长假刚过,大家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不过,一些人的过节表现是这样的:看着春晚摇手机红包;家庭聚餐时狂发微信;出外游玩忙着自拍发朋友圈……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似乎已成为亲密的家庭一员。

  此前有研究指出,在英国等一些国家“屏幕依赖”正成为“迅速传播的神经学公共健康问题”,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有“屏幕依赖”的人容易心事重重、孤僻,当不能使用电子产品时会出现戒断症状。那么,“屏幕依赖”在中国有吗?它表现出来的是否真的是疾病症状?

  1 “屏幕依赖”是一种行为成瘾

  2010年,某著名电子产品品牌发布新品。当时,记者顺口问该品牌创始人(现已故):“你的孩子也非常喜欢这个电子产品吧?”创始人的回答出乎意料:“他们还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在家中使用电子产品。”

  一个几乎全世界孩子都喜欢的电子产品品牌,其创始人却不许自己的孩子接触它?其实,这并非个例。据称,硅谷附近的一所学校规定,学生在八年级之前不许接触电子屏幕。而这些学生的家长约四分之三是硅谷的高级技术主管。另据报道,硅谷的电子工程师在跟保姆签订照顾孩子的工作合约中,会加上一条特别款项——将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都收起来。可见,越是内行,越在意电子屏幕可能给人带来的影响。

  如今,路上看手机、上班用电脑、回家再开电脑或看电视,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只要清醒着,就很难适应没有“屏幕”的生活,因此有人将这种表现称为“屏幕依赖症”。

  虽然带个“症”字,在临床上,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医学意义上的病。“屏幕依赖症”就像“恐婚症”等说法一样,指的是对人影响较大并有过度情绪或行为的表现,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均未对此做出明确定义。但“屏幕依赖症”的确包含着一些行为问题,甚至行为障碍。

  因此,“屏幕依赖症”其实就是一种行为成瘾。行为成瘾又称为非物质相关成瘾,即有别于酒、药、毒品等化学物质成瘾的另一种成瘾形式。概括来讲,它的特点就是反复出现、具有强迫性质的冲动行为,尽管成瘾者深知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仍执意坚持。美国的诊断分类系统已将赌博障碍纳入非物质相关(成瘾)障碍;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则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

   2 手机依赖最为常见

  在诸多的屏幕依赖中,手机依赖最为常见。

  很多人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安心做其他事情。一段时间手机提示音不响,就会下意识地去看手机是否有新的信息被忽略;忙碌的时候,也不忘抽空拿出手机查看;有的人夜里起床上个厕所,都要看看是否有未读信息。更别提如果没有网络信号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感到焦虑、烦躁,魂不守舍。

  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如果程度较重,对其生活、工作、健康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则等同于行为成瘾。日常生活中,容易成瘾的行为除了过度使用手机、电脑之外,购物、进食等都可能成为成瘾的内容。

  3 成瘾是如何形成的

  成瘾是如何形成的呢?人脑内有一部分结构是成瘾发生的生物学基础,专业上称为奖赏系统。

  以工作为例,如果按劳取酬,人不会有多兴奋。但如果干相同的工作,可以得到几倍报酬,那么人一定会因这额外的收获而格外兴奋;或者,干原来十分之一的工作,而得到满额的报酬,人也会非常高兴。这就是奖赏。

  电子产品的某些功能,会提供这种让人迅速获得快感的捷径。以网络游戏为例,人如果要获得现实的快乐,可能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体力等很多实际成本。而在虚拟的网络中,这些都可以简化、象征化,稍做努力就可以获得快乐,即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奖赏。这些奖赏显然会强化人对网络游戏的喜爱,相应地也会获得更多的奖赏,如此形成的“良性循环”促成了人对网游的成瘾。

  对于功能强大的电子产品来说也是如此。人们通过它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很多复杂的任务,显然,这种便捷是一种奖赏。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既然有捷径,就会重复使用,时间稍长便形成依赖。比如,有人喜欢看小说,阅读纸质书需要携带、翻页,看完了就告一段落,而电子书不仅不需要这些环节,想换书的话瞬间就可以换一本。这是电子产品的固有优势。智能手机更是集中了诸多便捷功能,引得无数人天天对着屏幕,不愿分离。

   4 长期依赖心身均受伤

  对屏幕成瘾,不仅会让人在心理上产生依赖,还会在身体健康、社会功能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在运行时,会发射一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的蓝光,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而褪黑激素能缩短睡前的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延长深度睡眠。如果褪黑激素降低,就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

  此外,人在工作、睡眠以外的个人时间里,原本可以健身、购物、聚会、娱乐,如果都被屏幕占据,那么一个人的创造性、视野、人际互动等都会打折扣。长此以往,生活方式被悄然改变,一些慢性疾病如腱鞘炎、颈椎病等也会不期而至。

  屏幕依赖,其实有些像烟草依赖,危害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只是,烟草的包装上还会注明:吸烟有害健康,电子产品上却并未标明:频繁使用有害健康。而且,它的成瘾范围比起烟草有过之而无不及。

   5 应经常切断与电子产品的联系

  科技在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我们该如何降低电子产品的危害?

  首先,要有足够的健康意识,对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成瘾有所防范,对那些功能强大的电子产品要心存戒备。但凡捷径,都可能让人付出代价。所以,要对亲密无间的手机、电脑等有屏幕的产品保持距离,限制使用。比如,回家后将手机放在视野以外的地方,或放到书房、卧室等地方充电。自己做一些不用手机的事情,如家务、锻炼、面对面聊天等。当你能经常性地切断与电子产品的联系,自然就会降低成瘾的可能性。

  其次,要主动地、有意识地管理电子产品的使用。人在无聊、焦虑时容易下意识地反复查看手机,如坐马桶、等车时,看手机成了一种不自觉的习惯。如非必要,可以在手机上设置闹铃,提醒自己十分钟或一刻钟后主动看一次手机,避免自己总挂念着。有人喜欢在手机或电脑上浏览网页。对此,也可以用设置闹铃的方式来调整,比如,5分钟后闹铃一响就立即关闭网页。这样延迟的、有节制的满足,也会降低人对电子屏幕的依赖。

  第三,要寻找一些能够替代,甚至超越电子屏幕的活动。野草疯长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可以竞争的庄稼。所以,要降低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就要建立新的健康的兴奋点。比如,健身、阅读、烹饪等新的行为习惯。这样一来,无聊、空虚的时间就会变少,对手机的依赖也会减少。

  最后要提醒的是,儿童、青少年自控能力差,辨识能力低,是屏幕依赖的严重受害者。有科学家称,长久依赖电子产品,会让人脑内的神经连接发生改变,继而改变人的注意力、思考能力、情绪乃至性格,小孩子尤甚。因此,家长一定注意减少儿童、青少年与屏幕亲近的机会,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要偷懒、图省事,让孩子在寂寞、无聊时用屏幕来获得快乐。(宋崇升 庞宇 作者单位:北京回龙观医院)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