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6月18日电(通讯员 任波)6月9日至10日,上合峰会在青岛举行,山东科技大学的大一小伙温凡楷幸运的成为服务上合峰会的志愿者。这个在家门口为在峰会服务的小伙圆满完成了自己工作任务,同时还客串起为记者翻译的工作,成为他难以忘怀的经历。
“峰会开始了,我也想为家乡做点事”
温凡楷是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的一名19岁的大新生。2018年,上合峰会在青岛举行,是他就读大学的城市,也是他的家乡。“我是青岛人,在这生我养我的地方被选为2018上合峰会的举办点时,心中油然而生自豪感,也是这种感觉,让我特别想为家乡做些什么。”
“我通过报名志愿者社会招募,被选入了上合峰会新闻中心的志愿者,在新闻报告厅上岗,从五月底开始就陆续跟着组员到新闻中心参加培训。我们组主要任务有布置现场,引领贵宾,传递话筒,发放资料,媒体签到及开关门等。”
一件件细微小事就是志愿者温凡楷们的主要工作,而一天站8个小时,也成为温凡楷服务的常态。“峰会开始之前有三场新闻发布会,我在现场参加了第一场和第三场发布会,分别由中国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局长和文化旅游司司长召开。第一场发布会,我的主要岗位是引领,发布会开始前1小时站在新闻中心二楼的扶梯口,引领各国记者前往新闻发布A厅,并在记者全部入厅后,站到新闻发布厅后门做机动人员。”
在讲到一件小事时,这个大男孩露出了腼腆的笑容:“第三场发布会,我在现场参与记者提问环节,我站着为提问的记者传递手中的话筒,其中有一位俄罗斯记者提问时,我给他传递话筒的画面还被新闻联播拍到了。”
志愿花絮:为中外记者提供翻译
正式开会的两天,温凡楷的工作迎来一个小变化,“本来会议在奥帆中心举行,我们发布厅组不在会议现场,所以处于待命状态。由于我在培训和正式上岗时的突出表现,我被老师调到媒体服务组,在记者工作中心巡视站岗,并为记者提供服务,主要工作包括清理桌上垃圾,摆放椅子,解答记者的问题,及为中国记者采访国外记者时提供帮助。”
第一天,温凡楷成了最后一个走的志愿者。“我在记者工作区的大屏幕前目睹了烟花的璀璨、晚宴的庄重……作为青岛人,由衷地自豪骄傲。于是,在常规工作时间结束之后,我主动留下来,成了一个最后走的志愿者,为当天的上合站好最后一班岗!后来留到最后的我被媒体的记者发现,还采访了我。”
第二天,温凡楷因为一个偶然机遇,客串起了“翻译官”。回忆起当天的事情,他讲到:“当时一名中国记者在采访一名印度的记者,虽然印度记者会中文和英文,可是他说中文有点费劲,而英语口音太重,中国记者采访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我就开始在他们俩之间翻译。后来我又帮着青岛的记者翻译,采访了好几个外国记者。客串一把翻译官。我是志愿者服务组唯一一个非英语专业的,但他们看到我表现后都惊异于我的英语口语,都来问我的专业和年级,其实我在山东科技大学学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为什么口语能力很棒,这也和他的志愿经历有关,去年暑假高考完的温凡楷参与了国际志愿者组织AIESEC,同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前往银川,在幼儿园里交小朋友英语。“后来志愿者们来到青岛参加交流活动,我以homestay的身份接待了其中一位来自埃及的志愿者,基本上相当于连续听说了一个多月的英语。加上自己平时学习,所以对英语也越来越熟练。”
上合峰会过去了,但是山东科技大学小伙温凡楷的志愿情怀仍在延续。在采访最后,他写了一段话给自己:“志愿服务是一种崇高的精神;青春年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年老,只属于庸碌的人们;而青春,会永伴奋斗不止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