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一件事”,背后是一种“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这份执着与坚守,也是这些堪当国之重器的大师们的共同品质。坚定的信念,可以超越利益驱动,让一个人变得更加纯粹、更加心无旁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今天的中国呼唤更多这样的使命自觉。
“我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火炸药的研究,这是国家给我的使命,我必须完成好。”
拳拳赤诚之言,读来重若千钧。1月8日,一年一度的科技界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徳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关注和掌声第一时间投向这两位大家并不熟悉的大师,而与此同时,王泽山院士这句“一辈子做一件事”的朴实话语也被广泛引述,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和感佩。
“一辈子做一件事”,从王院士口中说出是那么淡然平和,但这背后却是一种“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这份执着与坚守,也是这些堪当国之重器的大师们的共同品质。这些年,我们透过报纸与镜头,慢慢认识了这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群体,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听说他们的名字。他们当中,有30年未入家门、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注毕生心血的黄旭华;有在荒野奔波20载、为“让国人开天眼”的南仁东;有隐姓埋名28年、为中国原子核理论研究奉献终身的于敏……尽管立足的领域不同,但默默无闻、潜心研究的品质却一以贯之。也正是这份殊为可贵的静气与专注,成就了他们的大写人生,换来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这些话我们都不陌生,但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故事,我们更能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在共和国大厦中,他们或梁或柱、或砖或瓦,为祖国奉献了所有。在他们心里,并非没有儿女情长,没有个人打算,但他们价值排序首位永远是国家民族。他们不忘民生之疾苦、国家之兴衰,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民族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面对回国时来自国外的挽留,柯俊院士一席婉拒的话令人动容:“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一吨钢在那里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梁思礼在自述文集中坦言心迹:“我们这些热爱祖国的归国留学生心中暗暗发誓,要把一生奉献给祖国,为改变她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她的独立、强盛、繁荣而奋斗。”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深深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堪称大师们价值谱系里最亮眼的一抹。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如果说,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源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使命感,那么今天神州大地已换人间,讲奉献、重集体的家国情怀是否过时?诚然,作为后发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身处的环境确实不再像当年那般窘迫,但“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并未改变,民族复兴的重任仍然在肩。对于个人来说,家国情怀是根与魂,“勤奋、报国”这四个字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更是弥足珍贵。坚定的信念,可以超越利益驱动,让一个人变得更加纯粹、更加心无旁骛。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今天的中国呼唤更多这样的使命自觉。
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与其说家国情怀是一篇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不如说是连接个体努力、具体行动的微观刻画。“一辈子做一件事”,精益求精用一辈子打磨一件事,就是其具象表现。志向远大、坚韧不拔,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无声粘合并渗透于生命过程始终,这本身就是一种精彩的生活,绚烂的人生。当更多人把成功果实挂结在祖国这棵大树上,这棵大树便会枝繁叶茂,汇聚起兴旺发达的磅礴力量。
“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到关键时刻,“中国梦”对接着每一个人的平凡梦想,依赖你我他去携手实现。传承好一代大师的家国情怀,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我们必将收获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加舒展丰盈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