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堆、勤洗手,少出门、多宅家,为自己、为大家!”连日来,在浙江省畲族自治区云和县石塘镇联合村,畲族姑娘雷兰芳返乡后在村里当起了志愿广播员。
这里常年居住着200户村民,很少有人能听懂普通话。由于熟练掌握畲语和普通话,她不定时用畲语给村民播报。她还负责对村里的出入人员检测排查,测量体温和消毒,一一登记。
雷兰芳是中南民族大学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的队员。疫情期间,像她一样,150余名散落在不同民族地区的石榴籽队员,在自己隔离完成、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纷纷向社区、村委、卡口等疫情防控一线主动请缨,力所能及地服务抗“疫”。
2月15日,学校团委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了《致全体民大青年学生的倡议书》,向全校青年学生发出倡议,以行动担起责任,为防控贡献青年力量,用心思考、潜心学习。
关键时刻,队员中的学生党员挺身而出。在新疆库尔勒市,2月3日结束隔离当天,维吾尔族小伙艾力夏提通过医生检测确定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后,就报名加入了所在地梨花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成为该社区唯一一名学生党员志愿者。
一到岗,他就和社区工作人员一道,张贴疫情防控通告、发放疫情防控宣传单、登记社区人员信息、讲解疫情防护知识,为社区居民运送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哪里有需要,这个身穿印有党徽红马甲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亚克西(好)!”,一看到他满头大汗地送上各种生活必需品,邻居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有的队员担起民族地区翻译宣传的职责。队员莎仁格日乐是一位蒙古族女孩,家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地部分牧区,有一部分牧民世代以放牧为生,汉语水平不高,听不懂普通话,用蒙古语科普宣传疫情十分必要。
莎仁格日乐和家人招募了很多志愿者,从权威媒体收集筛选值得推广、又符合牧区情况的疫情知识和信息,把它们翻译成蒙语,配图配音频发到他们创建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蒙古文字是竖写文字,加上各种医学专业术语翻译困难,志愿者们常常都是在摸索中制作,尽力将疫情防控知识原原本本地翻译给那些在牧区生活的牧民阅读。
也有队员主动为家乡一线医护人员的子女辅导课业。维吾尔族学生阿热帕提江 卡哈尔1月21日回到家乡新疆哈密,他联系社区上报个人返乡情况。
2月9日隔离解除后,他主动联系并提前报名参加当地志愿服务工作,对接上哈密市妇幼保健院及哈密市巴里坤县卫生疾控中心,为3名父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中小学生辅导作业、讲授知识难点。
有的队员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线上发布推文、绘制漫画;有的翻译成民族文字、收集准确疫情信息;有的在社区内防控点执勤,排查进出人员信息,对社区内人员进行指标登记;有的通过线上及时统计医院物力空缺信息,为医院募集物资;有的开展线上心理疏导。散落在祖国各地的石榴籽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纷纷通过自己的力量支援疫情一线。
在四川,药学院2017级药物制剂专业何杉钟玥与20多个90后小伙伴组建起一支志愿队,大家一起联系和沟通物流渠道,为捐赠物资能顺利到达武汉提供支持和保障。“有的队员负责寻找物资,有的负责物流渠道,有的则是负责后勤核实,有的队员是和各部门协调沟通。”有时候,她一天要接100多个电话。
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神岗村,瑶族队员李肖娟返乡后主动向村委会报到,在村口对外来人员体温测量和登记,为村民开办了400余份通行证明。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杨坝镇永兴居委会,队员柳芬所在的辖区内出现了1例确诊病例,她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了对社区1861名居民的体温检测、数据录入工作,做到一个不漏。
有医护人员子女的家长给队员们发来感谢,“非常感谢你在这段特殊时期的无私付出,他爸爸和我由于工作性质,这段时间没能照顾孩子,谢谢你一直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一个多月坚持下来不容易,我们深受感动。”
中南民族大学团委老师高俊山介绍,据初步统计,疫情期间有150余名各族志愿者回馈家乡,全校21个学院先后有1759名民族学生自发为疫情救援捐款,涵盖30多个民族,参与支持 “同舟共济 青春偕进”——关爱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以及因疫致困青少年特别行动,捐款金额达2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