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高校期末考看照片写老师名字 校方:考的是学生态度

发稿时间:2018-01-16 08:5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考卷“看照片认老师”。

  寒假临近,各高校学子们在期末大考中做着最后的“挣扎”。1月15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思修课期末考试放了个“大招”:一学期完了,你认不认得你的授课老师?一道“态度题”引起考生议论纷纷。

  这道“选出你本课程的授课教师,请在其照片对应括号内正确写出名字”的题目,不仅让一些学生一脸懵,而且一经网络发布后也引发网友围观。题目新颖,而且答对不得分,答错却扣41分的评分标准,也让大家惊呼“答错了那可是送命”。

  随后校方也作出回应,表示这道题考的就是学生“态度”,这也是该校让考试命题多元化的一种尝试。至于要是答错了被扣掉41分,是否就会面临挂科?校方解释,期末考核还是要综合学生平时表现,而卷面成绩只占百分之三十。

  声音

  新颖有意思

  促进师生间的关系

  “是时候展现你们的真正实力了,快来认一认你们的思修课老师,答对不得分,答错扣41分。”1月15日,一道“认老师”的“态度题”惊现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思修课期末试卷,题中7位老师的证件照一字排列,要求考生不仅得认出自己思修课老师,还必须在照片下填写正确名字。

  “这简直就是送命题,一不小心就不及格了”,“我可以把所有科任老师的名字叫出来,但是我被这个题懵到了,我脸盲”,“真的棒这道题,有意思”……此题在该校官微上一经发出,就被各路网友调侃。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也联系到正在该校电子商务专业上大一的郭同学,他告诉记者,这道题出现在15日早上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的期末考卷上,考完试后大家都有点兴奋也有点懵。

  “我当然是答对啦,但是其他同学有的虽然认出了老师,可还是写错了名字。”郭同学说,自己的授课老师为胡腾,但写成“马腾”“胡疼”的大有人在,“不过大家还是觉得很有意思,这样其实有利于师生间关系的促进。”

  回应

  考的是态度

  并非一题“定生死”

  郭同学口中的这位胡腾,正是此次主要负责命题的老师,系该校基础部思政教研室主任。胡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出这道题的初衷就是看看学生们的“态度”。

  “这是第一次尝试出这样的态度题,第一是测测同学们有没有认真上课,第二看看他们有没有留心周围的小事,培养他们注重细节的习惯。”胡老师介绍,在这学期思修的第一堂课上,各个班的老师都会作自我介绍,而且教学楼里也贴有老师们的简介和照片,“同学们只要认真上课多加留意,这道题就不会难。”

  如果答错扣掉41分,那岂不是整门课就“洗白”了?胡老师特别说明,并没那么“可怕”,不可能以一题定“生死”。

  “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认准了老师却写错了名字,或者说有的同学其实学习态度很认真,就是不小心写错了这道题,一下子扣了41分,卷面不及格,但并不意味着这门课就被挂。”胡老师说,本学期思修课程的成绩需要综合考量,卷面得分只占期末总分的百分之三十,而平时的表现和考核则占了百分之七十。

  校方

  一种新尝试

  未来考题还要多元化

  “从考试命题开始,我们就一直很关注。包括看到这道题的出现,校方斟酌后基本是持支持的态度。”该校教务处处长侯宇告诉记者,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这门课是所有国内高校的一门必修课,但是仍有学生觉得可有可无,“有的同学一学期完了,可能都还不知道老师是谁。”所以,这道大题也被命名为“态度题”。

  当然,侯宇也表示,期末考核学生,不能单单凭一道题或者一张试卷,“我们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考核,学生平时的成绩和表现也需要纳入我们的考核范围,这才能更全面地体现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侯宇表示,未来学校的考试命题除了多元化,还要让考卷更“接地气”,“但是还是要基于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次的‘态度题’只是一种新的尝试。”而现在让他感觉比较欣慰的是,从已经掌握的阅卷情况看,学生在这道“态度题”上,完成得还算不错。

  立 即 评

  “送命题”可以有课堂创新也应该有

  朱昌俊

  这是一道“送命题”,更是一道催人反思的题:如果一学期下来,学生连任课老师的照片都认不出,叫不出老师的名字,确实太说不过去。从命题的初衷来看,老师其实也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上课到勤情况。

  类似的创新考试,其实并非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首创。为了考查学生的到课情况,近年来不少高校的老师都可谓是绞尽脑汁,各显神通。前不久就有媒体报道,安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发明了“摇号式”课堂点名系统;还有的高校干脆实行指纹、刷脸打卡……

  不管是间接的“送命题”,还是直接的“点名神器”,都可谓是集考查与娱乐为一身,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也巧妙的化解了每堂课比点到的“严肃性”。这亦是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智慧的一种间接体现,只要符合相关教学规定,确实无可厚非。

  不过,看待学生的到课率,也还得有辩证思维,不能把全部的责任推给学生。比如,大学里总有一些老师的课堂,永远不点名,却堂堂爆满。这里面除了课程的“重要性”使然,有不少确实是因为任课老师真的有“能力”和“魅力”吸引学生。虽说确保每堂课都生动、有趣不现实,但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老师尽量把课上得“有味”一点,也未尝不是本职要求。

  所以,创新的“送命题”可以有,同时,这份创新意识,也不妨移植到平时,让课堂变得更能“吸引”学生一些。如此双向发力,当是学生和老师共同之福。

  (原题为《“送命题”可以有课堂创新也应该有》)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