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只是换个地方继续熬夜 “玩电子设备”是熬夜主因
“前3天都是凌晨2点多睡的,最后一天我一直熬到早上6点。”2014级天津某高校的本科生陈倩倩在上一个寒假和同学参加了“2017全美数学建模大赛”,比赛一共4天,他们在宾馆里“关”了4天,也熬了4天的夜。在队伍中,陈倩倩负责翻译,她需要把团队的成果——两万字论文翻译成英语。
她清晰记得,结束前一晚,22页的论文她还有将近8页的内容没来得及翻译。论文里的专业术语多,部分中文词语很难找到准确的英文与之对应。有时为了一个词,她需要翻看数本专业词典来权衡判断使用哪个更为准确。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她“抱着一堆咖啡一堆茶猛喝”,最后站起来心悸头晕恶心。
第二天早晨6点,陈倩倩终于完成了翻译,还没来得及回味这份成就感便匆匆忙忙出发去赶回家的火车了。10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她终于到家,多日的劳累让她直言自己“感觉身体被掏空”。
“我其实很讨厌熬夜,每天睡得都很早”, 陈倩倩每当回想起那次熬夜的经历都心有余悸,“但是那几天因为做不完不得不熬夜。”
近八成(77%)的大学生会在6点到8点之间起床,其中42%的大学生通常在7点到8点之间起床。据麦可思统计,大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小时。从睡眠时长的分布来看,65%的大学生平均睡6到8小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21%的大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
“其实这都和自律有关。”张克说,“很多时候都是‘作’出来的吧。”对他而言,凌晨1点前入睡已经算比较早,而有时并不是因为作业或赶图,只是单纯地拖延入睡时间。
张克同时补充道,“不过研究生的事情比本科时多出来不止一点半点,忙起来确实很忙,有时候同时几个项目要交。”上个月,他几乎每天凌晨三四点入睡,早晨七八点起床继续工作。直到一场感冒,让他不得不休息几天,强迫自己放了几天假。
除了备战考试,这群大学生熬夜族也有自己的理由。例如处理社团事务,做兼职或实习,通宵上网打游戏、聊天、看电影,又或者是发呆,习惯并享受半夜的静谧时光思考人生等。
其中,玩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57.4%)是导致大学生熬夜的主要因素,男生因“玩电子设备”熬夜的比例(60.6%)高出女生6.3个百分点。紧随其后的是“为考试做准备或赶功课”(41.4%)和“压力大或有心事”(40.2%)。仅有3.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结合大学生入睡时间分布情况来看,“熬夜修仙”这件事,已成为大学生活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