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委会竞选异化为一些家长的“名利秀”“关系秀”,不仅有悖于组建家委会的初衷,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家校合作关系,还可能对孩子们输出不良价值影响
晒名校学历、海归背景、高管职位,比车、比房、比资源……近日,上海一所小学某班级家委会竞选引发热议。残酷的竞争、激烈的措辞,映照着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也促人审视家委会这一沟通平台,思考家校之间的关系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目的在于加强联系沟通、增进家校互动、促进学生成长。从国外的相关实践来看,类似于家委会的相关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国家,家长可以经由家长教师联谊会等类似家委会的平台,表达自己对于学校的政策、课程、人事等问题的意见,参与学校管理。家委会采取竞选的方式,有利于民主参与学校事务、提升家长们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那些更有时间、更有条件和意愿的家长入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现实中一些家委会竞选,异化为一些家长的“名利秀”“关系秀”,不仅有悖于组建家委会的初衷,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家校合作关系,还可能对孩子们输出不良价值影响。家委会的“异化”,无疑是不正常家校关系的体现。诚如专家所言,“无论是拼资源、拼人脉来服务学校,还是异化成‘校友会’,都是对家委会的错误理解和实践。”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家委会有助于厘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责边界,有利于学校推进现代治理。但家委会发挥正向功能的前提,乃是家长和学校各归其位,不能越俎代庖。
现实中,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要避免两种极端状态。一种状态是,家校之间缺乏互动,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表现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另一种状态则是,家长过度关心孩子,总是想方设法亲自介入学校管理。构建良性的家校互动可说是当务之急,亟待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从微观层面改进具体举措,科学设置其职能,清晰划分学校与家庭的权责边界。“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对家长而言,理性认识家委会的作用,怀抱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参与,也才能让这一平台释放更多正能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当看到,家委会选举出现“拼爹”“拼妈”现象,根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近年来,无论是“幼升小”等升学挑战带来恐慌,还是教育“抢跑”引发课外培训火热,都说明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至关重要的事项,影响极其深远,牵动着无数人心。这提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一切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必须想方设法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