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引体罚误解 吐槽老师家委会微信群被"封杀"
因为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如今,渝中区一小学的家长们又碰到了类似的事情——一言不合,家委会微信群被老师“封杀”,说散就散了。
热心家长建朋友圈“晒娃”
互联网时代,不少学龄儿童的家长都加入了学校的社交圈,QQ班级群、微信朋友圈,有学校老师建的,也有家长建的。
渝中区某小学的学生家长王女士很热心这事,加了班上很多家长微信好友,组建了一个班级微信群。王女士说,她是家委会的成员,也是班级微信群的管理员,除了全班的家长,她还邀请了班主任老师加入。
上学期,这个微信群建起来了,家长们各种晒娃,展示家庭作业,激烈讨论教育热点,发言的人有情绪激动“吵人的”,也有幽默不拘“开玩笑的”。
吐槽老师“体罚”被“封杀”
新学期开学,王女士一脸愁容地告诉重庆晨报记者,如此人气爆棚的家长群,一言不合,说散就散了。
一日,王女士送孩子上学,看孩子们在调换座位,一个个站在教室里,样子萌萌哒,于是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群里,立即引来围观。有家长从中看到了老师在“体罚”学生。
还有一次,老师将没完成作业的孩子站起来拍照曝光,希望引起学生家长的重视。没想到这张照片又捅了马蜂窝,老师又被投诉体罚学生。
于是,老师对家委会微信群下了“封杀令”。王女士了解到是一位家长误解了老师,向学校打了小报告,于是解散了老群,回避这位家长建了个新群。没想到这位家长又加了进来,老师再次“封杀”,现在家委会微信群说散就散了。对此,王女士很苦恼。
■调查
班级微信群七宗罪
随着微信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家长微信群”逐渐成了每个班级的交流平台。老师们通过它通报孩子们在校情况、发布通知;家长们借此掌握第一手的教育信息,与老师交流沟通。但新学期,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在对此吐槽。他们细数着“变了味”的微信群,最集中有七宗罪。
过分热情:南岸区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也曾考虑关闭班级微信群,究其原因,她表示家长太热情了,这种热情成了一种负担。班级群原本是家校联系的纽带,有的家庭不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加进来,如果一个班40个学生,平均一个学生加3位家长,群里就超过100人,组织机构庞大。
讨好刷屏:有班主任说,她在群里说一句话,哪怕是正常的学校通知,就会有一大拨的家长赶着回应: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一天到晚,手机滴滴滴响个没完。对于这样的事,老师和群里其他家长都不胜其烦。
炫富显摆:给孩子报了个啥子高大上的兴趣班、带孩子周游世界游览名胜古迹、时不时把小孩得到的小贴画、完成的作业、写得工工整整的字贴上来,骄傲地请大家点赞,其实是希望老师给予关注。
过度关注:每日不停地在班群中询问老师孩子的情况,生怕孩子在学校出“状况”。
无关信息:集赞、投票、卖东西、推荐股票……统统发进班级群。一些爷爷、奶奶喜欢把一些过时的“育儿”鸡汤帖子分享给大家。
群里争吵: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小争执,家长护子心切,在群里开战。也有与老师开战的,这种情况很少,但确实也存在。
打小报告:家长看到一些照片,或者听到个别家长反映问题,听风就是雨,情绪激动,甚至背着老师,以班级群里的讯息为据,打小报告。
■提醒
建群之前群规先行
重庆市巴蜀小学一位优秀班主任表示,为避免班级微信群应用时出现的沟通不畅,建立之初就应该未雨绸缪。那么,如何在建班初期对班级管理群进行初步管理呢?
首先,微信群的群主,一定要是班主任。
其次,要明确班级微信群的群规。班主任要敢于要求在先,反复提醒家长,反复提醒自己,直至形成共识。
时段要求:为了不影响休息。21:30—7:30,包括老师在内的所有人均不在群里发布信息。
方式要求:为了避免信息混乱造成的理解偏差。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对话,要加上“@XXX”,以便对话之间不混淆。
内容要求:提倡正能量的契合群内成员的信息发布,欢迎分享阅读到的家庭教育信息,欢迎分享学生在家的良好的表现。涉及国家政治及其他传言的信息,不得转发到本群;广告、拉票不得转发到本群;不利于班级团结的话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