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97年,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启动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至2017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走过二十年历程。二十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奔赴祖国各地,在城镇社区、田间地头、厂矿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关爱、爱心医疗、科技支农等丰富的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彰显责任与担当意识,用青春奉献助力中国发展。为此,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青春下乡二十载 学子喜迎十九大”系列报道,展现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的风采,向全社会、全世界讲述美丽的中国故事,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王龙龙 崔宁宁 实习记者 张雅喆 周梦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11月,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2月,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11月,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将“三个自信”提升为“四个自信”,将“文化自信”列入其中。总书记的系列论述就为青年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文明、文化指明了方向。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之外,每年暑期“三下乡”期间,全国各地大学生积极组织实践团队,走访少数民族聚居区,了解各民族文化;采访民间艺人,记录非遗故事;开展支教课堂,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传授给孩子们……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青年担当,让民族文化传承、发扬,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更加坚定!
四川农业大学“起风了”实践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测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晓雯 摄
在保护民族文化中彰显青春态度
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2008年汶川地震让当地羌族文化遭受打击,各级文化部门都采取了多种方案对其进行恢复和保护。为助力羌族文化文化发展,今年8月11日,四川农业大学“起风了”实践团队来到汶川县布瓦村,实地考察当地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黄泥土碉楼群,并对楼群进行测绘。
据实践团队长刘大亨介绍,黄泥土材料的碉楼在地震中易受损,实践团队通过测绘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采集相关样本。“我们阅读了大量关于羌寨民居的文论,把测绘数据、样本和论文进行对比,并把相关资料交给团队导师,进行指导。”
“总书记非常重视民族文化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羌族人民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建筑,把羌族文化传承下去。”刘大亨向记者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媒体报道引起更多人关注羌族文化,保护羌族文化,“这也是我们喜迎十九大召开的一种切实行动。”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今年7月20日,凯里学院“圆梦青春”实践团前往台江县方召镇巫脚南村,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调研。“当地有很多苗族人不会说汉语,更不会说普通话,环境比较闭塞,文化保护意识也不强。”实践团队长吴珍珍介绍说。
为此,团队走访当地的苗族家庭,普及文化知识,并搜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装订成资料,核实无误后送给当地苗族的寨佬,放在当地图书馆,方便村民和孩子们阅读,以便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能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文化保护意识,学习并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也是我们团队的实践目的。”看着孩子们认真阅读团队的调研资料,吴珍珍格外开心。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传统戏曲文化调查研究与宣传推广团队正在采访南京白局演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悦 摄
在传承非遗文化中发挥青春力量
妙音、江苏、文化、戏魂,四个独立的词语,连接起江淮的音韵婉转。秉承关注传统文化,弘扬非遗戏曲的理念,今年暑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传统戏曲文化调查研究与宣传推广团队走访戏曲传承人,了解地方戏曲发展现状,不遗余力地用青春力量助力传承非遗文化。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2008年6月7日,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助力南京白局的传承和发展,实践团队走访了“90后”南京白局传承人夏天等,并通过撰写新闻报道、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对该曲种进行传播。据实践团队长吕悦介绍,团队还计划开展校园江苏戏曲曲艺宣传活动,邀请新一代继承人走入校园进行宣讲和表演。“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把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来了解、欣赏和传承它。”
丹青书画剪纸,传承文化精粹。剪纸艺术一直以来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因其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群众基础广泛。今年7月4日,江西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早早便起床,整理仪表,只为专程拜访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传人——彭许平。
一双手、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完成一幅惟妙惟肖的作品,这便是新干剪纸传承人彭许平爱上剪纸的原因。最初以临摹为主,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彭许平博采众长,在使用刻刀、染色等方面都有了极大地进步。二十余年来,彭许平坚持不懈地剪纸,这让他的颈椎、手腕和腰都多少落下了病根。然而,无论是身体的疾病,亦或是剪纸无法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彭许平未曾放弃,“虽然过程并不轻松,可做事情要‘不忘初心’。”
实践队员陈卓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新干剪纸,团队利用网络传播快、受众广的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和专业的媒体平台,介绍新干剪纸的历史和传承人的故事,“这是我们青年人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有责任把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弘扬开来。”
潍坊学院白鸽志愿者团队成员正在教孩子学习《弟子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一菲 摄
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践行青春足迹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幼儿园的教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孩子们正在诵读《弟子规》。为弘扬国学精神,传播传统文化,7月27日,潍坊学院白鸽志愿者团队来到平安峪幼儿园,开设“国学下乡”课堂。
“立足于国学经典,让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孩子们的心,传承并弘扬,这是我们团队的共同愿望。”实践团队长张欣告诉记者,为了给孩子们讲好“国学小课堂”,团队成员阅读大量资料,把晦涩的古文和生动的故事结合起来,“经常备课到深夜,就是希望能够把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孩子们。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大声的朗读经典时,我感觉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其实给孩子上课的同时,也是我们自己再学习的过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同时,这也是我们为坚定‘文化自信’、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所做出的点滴努力。未来,我们会加大传播和传承力度,开展更多有趣的‘国学小课堂’。”团队成员潘文静告诉记者。
在河南神垕诞生的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风格和要求极高的工艺水平,享誉世界。钧瓷文化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暑期“三下乡”期间,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访钧都 扬国粹”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钧瓷文化的好奇和崇敬,踏入神垕这片土地。
据实践团队长张航介绍,实践团来到钧瓷窑厂,采访钧瓷工匠。在采访中得知,钧瓷文化是融合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的综合体。制作一件精美的钧瓷作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原材料加工、造型设计、制模、成形、素烧、釉烧、检选等多层工序,每一个工序都需要仔细认真,一丝不苟,方能完成。而且,优秀的钧瓷作品往往渗透着时代思想,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
看着一件件精美的钧瓷产品,听着钧瓷工匠的介绍,团队成员不禁连连感慨。张航告诉记者,这就是钧瓷文化当中的“工匠精神”,“多数人都欣赏钧瓷的美,但对这背后的文化内涵却并不是很了解。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把这些文化挖掘出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传承并弘扬钧瓷文化。”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