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耄耋老人:40余年用相机记录时代发展变迁
新华网乌鲁木齐12月25日电(记者段敏夫)44年前,入疆青年李汉朝用两个月工资购买了一台海鸥相机,由此开始了留存时代点滴变化的历程;44年后,这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库尔勒市的耄耋老人,仍在用手中的照片讲述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新疆故事。
李汉朝的书房里摆满了他拍摄的巴州旧照。(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4台相机,44年坚守,万余张照片,走进李汉朝的书房,翻开一本本相册,一张张微微泛黄的老照片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巴州经历的峥嵘岁月,而作为连接南北疆的重要枢纽,库尔勒的发展变迁亦似一面镜子,折射着改革开放40年来新疆走过的奋斗之路。
人民东路——“土路”变“通途”
“翻开相册,人民东路的变化就是库尔勒城市发展的缩影。”
63年前,初次进疆的李汉朝来到库尔勒。尘土飞扬的道路上行驶着毛驴车和苏式卡车,狭窄的街道两旁分布着一排排低矮的土木平房,这便是李汉朝对库尔勒的最初记忆。
20世纪80年代末,李汉朝定居库尔勒。1989年的老照片中,人民东路上奔跑的北京212吉普和红夏利成为库尔勒彼时的时代标记,道路日渐宽阔,不见了曾经的毛驴车,取而代之的是“凤凰”和“永久”牌自行车,四五层的楼房也像雨后春笋般临街而起。
2008年,“绿色”成为李汉朝照片中的一抹新色彩。已经成为城中主干道的人民东路绿树成荫,林立的高楼填满了李汉朝的镜头画面,“一眼望得到头”的人民东路就此成为过去。
李汉朝展示人民东路旧照。(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如今的库尔勒,已经成为连接南北疆的重要交通枢纽,新疆的公路交通体系建设也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大步向前:横穿塔克拉玛干的沙漠公路在“死亡之海”腹地开辟出沙海通道;今年8月,G3012墨玉至和田段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新疆所有地州都有了高速公路……“路通了,空间上的距离就显得不那么远了”,李汉朝说。
消逝的人民商场
“40年来,和老百姓生活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人民商场。”
翻开相册,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人民商场门前挤满了进出购物的市民,这栋不高的楼房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那时候搪瓷盆、暖水壶、毛巾可是抢手货,想购买生活必需品,人民商场一定是首选。”李汉朝说。
20世纪80年代末起,每经历一个10年,人民商场都会“旧貌换新颜”,高度不断增加,功能日益多元,门前的十字路口也逐渐成为交通最为繁忙的地段。“以前回老家探亲的时候总喜欢带一些家乡的红薯粉条,慢慢地,全国各地的商品、特产都可以在人民商场里找到,再也不用大包小包往回背了。”李汉朝回忆道。
如今,人们也更加习惯于享受现代购物模式和发达物流网络带来的快捷与便利。在新疆,动动手指,网上下单,快递就能送上帕米尔高原,送进沙漠腹地。而承载着市民往昔回忆的人民商场也已化身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宛如一部时代的留声机,播放着动人的新旋律。
“绿”起来的今日“梨城”
“库尔勒是一座沙漠边缘的城市,一代代库尔勒市民用双手让它‘绿’了起来”,李汉朝说。
1997年春,库尔勒市林业人员首次引进滴灌技术绿化植树,李汉朝的照片记录了2001年库尔勒市绿化龙山时的场面。茫茫沙土地上,一辆辆满载的卡车运输着树苗,一拨拨忙碌的人群用双手为家乡增添绿意。20年来,全市约310万人次义务植树1.135亿株,近8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在城市外围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李汉朝和他使用过的相机。(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曾经处于沙漠威胁之下的库尔勒如今已是全国文明城市,并跻身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改革开放给新疆带来的不只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已在新疆生根发芽。
李汉朝和他的海鸥相机。(新华社记者 段敏夫 摄)
44年光阴,李汉朝手中的相机也与时俱进,从海鸥到理光,从佳能EOS5到佳能5D2,不曾停止的是李汉朝指尖与快门的触碰:这位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将继续用手中的相机延续这份坚守,用照片讲述新疆的改革开放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