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文学课应远离功利

发稿时间:2018-11-01 08:52:31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广西南宁市玉兰路小学,孩子们在认真阅读。新华社发

  哈利·波特骑的飞天扫帚是什么型号?唐僧遇到的第5个妖怪叫什么名字?如果看完一本书,用这样的问题来检测孩子的阅读效果,是不是会让孩子远离阅读?当孩子被迫去关注书本中这种犄角旮旯的问题时,这样的考查还有存在意义吗?日前,一些作家、老师纷纷在朋友圈里接力,表达自己对这种检测的愤怒,呼吁大家为孩子留下一些美好的阅读记忆。

  如何带着孩子读书,走进文字,走进一个文学课堂?

   1.让文学给课堂增添诗意

  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周其星更喜欢把在“2018领读者大会暨CBBY(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阅读年会”上的那节语文课称之为文学课。

  “我已经坐在了春天里。可是我必须在这春天里去看几个人,在他们的身边坐坐……”在会议现场,周其星朗读着,40多位来自北京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渐渐跟随作家的笔触,将思绪投入到作者对亲人的无限沉思和追忆之中。课堂上,他们一起研读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所著儿童读物《绿光芒》中的其中一篇——《春天》。

  “以前一直感觉春天更多的是生长和萌发,读完之后觉得春天还有别离和回忆。”小朋友感受到了不同的春天。

  “文中提到的这三个小故事,你最想走进谁的?”“文章最为打动你的句子是哪句?”课堂上,作为领读者的周其星一步步提问。整个过程,他并不是将作品当作阅读材料一步步“肢解”开,强调修辞手法、段落关系等阅读训练,而是从文章本身出发,让小读者们站在作者的角度联想,结合自己的经历感悟。

  为何称之为文学课?梅子涵表示:“现在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让人学会母语,让孩子学会按母语应当的样子来表达,而文学课则是给这种表达增添诗意。”

  童年需不需要丰富的文学阅读?

  “成年人是童年阅读的点灯人。一个小孩子我们要教给他很多东西,空讲是没有用的,反而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但是文学作品可以以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学到他们应该明白的道理。”梅子涵深有所感。

  “小房子被城市的高楼大厦、灯光、高架桥、地铁以及噪声、废气所包围,如果你是小房子,你会有什么感觉?”会议第二分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黄雅芸带领另一组孩子阅读美国绘本作家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小房子》。

  这个故事的主角小房子每天站在山冈上看风景,除了日月星辰和四季的变化,小房子还看到乡村的景物随着挖马路、开商店、盖高楼、通地下铁……结果,它的好朋友小雏菊和苹果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都市的乌烟瘴气和行色匆匆的人们。还好,小房子主人的后代发现了小房子,把她又移到了乡下,让她静静地欣赏大自然的风景。

  如果按成人的视角,这个故事的主题很容易让人想到环保、城市变迁、人类发展面临的矛盾等问题,黄雅芸的讲述力图调动小读者们的思维。“你们看,小房子最初在乡村灯是亮着的,重新回到乡村则是黑着灯,这说明了什么?”踊跃发言的小读者们以“小房子睡着了”“小房子重回乡村后才真正感到乡村是它喜欢的地方”等作为答案,黄雅芸引导孩子们在书中寻找更多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答案。

   2.文学课和语文课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

  “两位领读者用他们各自的实践阐明这次会议主题‘文学化的儿童文学课堂’的含义。”梅子涵表示。

  “儿童阅读是从听故事、读故事开始的,承载这些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最早接触的阅读材料。打牢儿童阅读的基础,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也需要有更多的领读者,引领孩子走进广袤富饶的文学世界。”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学谦表示,这正是通过课堂的形式引导儿童阅读的初衷。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让文学作品走近孩子们的生活?

  江苏省特级教师丁筱青表示,这样的课堂得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应该“往边站”,让儿童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其次,它是文学的,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亲近文学。“阅读是最幸福的过程,要知道孩子所感的不是大人所感的,一本书给人的影响,可能是无法预测的,要让孩子读到他想读的感觉,所以不能过多地追问、练习、肢解文本。从设计理念上讲,要根据孩子的需求来设计,考虑其自身的接受状态,而不是把他们引导到成人想到的答案;从提问来讲,应当大而不虚、小而不假、引而不牵,对于文本本身可以适当帮助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推理,可落实到细节处,但不能贴标签、用概念,这就要求老师先去阅读、先去感受,并且有一定的视野和格局。”

  孩子们为什么现在不喜欢阅读?不喜欢语文课?

  “原本一个很有趣的阅读过程变成一个为了写作文而付出的过程,立刻就无趣了。当我们要孩子去读童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孩子为了写作文而去阅读。这样做的话,孩子会讨厌排斥阅读,孩子的阅读应该是纯粹的,文学阅读和写作文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读一个童话首先是为了让孩子们感知,让他们欢笑,这是最重要的。”梅子涵分析,儿童文学常常用最有诗意、最感动人的故事把人类的基本感情告诉孩子,孩子如果记住这个故事,就记住了很多东西,不需要去归纳中心思想。

  3.欣赏文学作品不需要“闹腾”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在精神上和书籍交往的幸福,一个人安静地得到智力上和审美上享乐的幸福。他指出,为了培养孩子在精神上的独立,必须把他引进书的世界,让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使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向往单独与书相处。

  与会专家表示,文学阅读课所期待达到的目的就是引导孩子们在童年阶段更好地走进书的世界。

  “文学是一门安静的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小房子’,人们从繁忙、喧闹、苦恼、愤怒中走进此处,即使是喧闹,也会用宁静的方式来表现。儿童有他一生所需要的东西,儿童文学作品不是要顺应所谓的‘闹腾’,而是要给他们带来一生所需要的安静,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安静的课堂。”

  “有人问我说像《春天》这样的作品,带给孩子们读是不是有些沉重?为什么儿童文学只能笑呢?康德曾讲快乐不只是哈哈大笑,忧伤和苦恼也是大快乐。通过阅读让他们珍惜亲情,珍惜当下的生活,想起从前的记忆。”梅子涵表示。

  “没有儿童文学滋养的童年是有缺憾的,尤其是当我深入研究儿童文学之后,我更是感觉到了这一点。”民进中央副主席、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朱永新表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不朽的文学巨著,其影响不仅在孩子幼年,甚至可以贯穿其一生。周其星说:“我期待孩子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正如看过很多风景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阅读过大量作品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话语方式,这也是我心中的理想。童年最好的文学课,应该远离测试,远离功利,远离目光短浅;应该回到孩子,回到人性,回到生命本身。”

  “童年的阅读是一颗种子,你根本不知道将来会长成什么树,但其生长的过程一定是美妙的。”丁筱青说。(本报记者 靳晓燕 周世祥)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