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将网络成瘾、近视等9项危害青少年健康的主要问题纳入其中,并建议青少年玩电子产品每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讨论不绝于耳。一方面,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积极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随着在线网课、电子图书等教育类应用的出现,电子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学习帮手的角色。而亚运会上,中国队在电子竞技项目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也为电子游戏再次正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必会赋予电子产品更多学习、教育和娱乐功能,这些新的技术和应用正为青少年成长创造着无限可能。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给青少年健康、学业带来的危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比如今年6月份,游戏成瘾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入精神疾病。不久前,教育部等八部委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更明确禁止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据了解,我国网络成瘾的治疗规范也正加快制定。可以看到,相比于“一刀切”地拒绝青少年使用,我们对如何避免电子产品的危害有了更为科学理性的应对措施。
此次,卫健委针对青少年玩电子产品提出量化建议,不仅给家长、老师的监督管理提供了参考标准,更为进一步规范青少年使用开了个好头。青少年正是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期,与其一味地扼杀兴趣,不如有效地加以引导。为电子游戏时间划线,既能满足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渴求,也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使用习惯。从长远来看,这些具体的量化标准,除了在防止过度使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更能通过这一过程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规划人生,对其今后成长大有裨益。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科学研究与实际经验的支撑。到底15分钟、1个小时的时间合不合理,恐怕还是要实际效果说了才算。毕竟,这一标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后续研究的开展和实际应用的反馈,我们也会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毛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