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断了经济来源 两度打工
利用暑假打工的机会,她离开了家,来到了广东湛江。一开始,她在一个水果店剥荔枝,足足剥了一个月,赚了797元。在微信上,一位同学找她借钱,林玥把刚赚的工资都借给了同学,“后来才知道这个同学被盗号了,微信里的钱也被骗光了。”
从水果店出来,她又找了一家湘菜馆,每天端盘子,“饭店包住不包吃,每天早晨吃一根油条一个鸡蛋,中午随便吃点,晚上如果不饿就不吃。”家里人又打来电话,催促她回去报名。“就是家里人帮我找的护理学校。”林玥不得不提前离开,因为没有干满一个月,老板没有给她工钱。
满脑子都是绘画构建起的世界
小时候父母离异,林玥说,自己的性格像妈妈,倔。初中的时候,她喜欢上了绘画,放假在家,就在网上搜索一些教程,跟着临摹起来,整个假期都在和水彩、画笔打交道。高一的时候,她的画被选到学校参加展览,在同学的建议下,她加入了学校文学社。
上学期间,林玥的外公生病住院,她在网上买了一幅数字油画,往上面填色。“是一幅梵高的向日葵。”她希望外公能够健康,就像向日葵一样。她房间里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她喜欢宫崎骏也喜欢新海诚,满脑子里都是绘画构建起的世界。高中她选择了学艺术,家里也花了4万多元,“高中的时候很多老师去游说,妈妈还是同意了。”不过,大学的专业关系到未来就业,一家人开始紧张了。
从填报志愿时,林玥就站到了整个家族的对立面。
家族困惑
“不愿意让孩子去冒险”
放弃安排好的卫校激怒父亲
林玥的家人为她“安排”了一所卫校就读。林玥还曾经和父亲一起去报了名,“家里人说我不去报名,就再也不管我了。我就想着先答应他们。”
父亲4条信息 “砍断父女亲情”
到了卫校,父亲拿出了2400元学费要交给老师,林玥却问了一句,“这钱可以退不呢?”老师让林予和女儿再沟通一下。“但我父亲说不用,已经商量好了。” 林玥说,虽然报了名,但她心里已拿定了主意。
林玥暑假在湛江打工时,四川的这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韶关,她让同学去学校帮忙领了然后快递到她打工的地方,“不能让家里人拿到,如果他们拿了,肯定就走不了了。”
她瞒着家里人,偷偷收拾好了衣服,夏天的、冬天的都叠在一起,“中途肯定是不可能回去了。”林玥说,出发前,她找到朋友借了800元,并买了一张9月1日从湛江开往成都的火车票,直奔大学而去。
离开时,她给爸爸发去了短信,让他把学费退了,并告诉他,自己从来没有打算去读卫校。这番话彻底激怒了父亲。他一连回了四条信息,责备女儿失信于亲人,“钱,我是不会退了,就算是砍断父女亲情的利剑吧”。
全家反对的专业 “出来注定打工”
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林玥表示,今后可以学到很多影视后期制作,学业完成后回到老家,打算和同学一起创业,做一家视频工作室,这是她的梦想。她的这些“远大计划”,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首先反对的就是家里的“意见领袖”——姐姐。
姐姐学过法律,是一名公务员。在林玥发出的微信截图中,姐姐一遍遍强调,“你报的那些高价大专传媒,出来注定打工”“你要争取就自己想办法,别指望我”……一连发了六条信息。
母亲也在微信中说,“你不用说对不起,你已经是成年人了,想做什么是你的事情……到时候别在我面前哭”。
林予是整个家族意志的“执行者”,“让她去学护理,不是一个人的意志,而是整个家族的愿望。” 林予说,自己是家庭的支柱,但这件事情是孩子妈妈的意愿,孩子姐姐来帮忙操作(联系学校),自己出钱带她去报名。“大家都清楚,学护理在以后出来是有人管的,能找到工作。”
林予自己也是一名老师,但他不愿意让孩子去冒险,毕竟,让孩子待在老家,大家能够帮她找到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