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9月9日消息,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优秀团队负责人可自主选聘团队成员晋升高级职称、加大职称破格力度……南京理工大学自2016年启动实施职称评审改革以来,极大调动了教师队伍积极性,促进教学和科研同频共振。
取消论文“硬杠杠” 不同岗位差异评
56岁的应用数学系教师黄振友,教学备受好评,但论文不占优势,自1999年以来一直是副教授,今年成为学校第一位“教学为主型”教授。“解决了职称问题,我教学更加安心了。”黄振友说。
为扭转“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南理工在职称改革中将教师岗位细化为“四型六类”,即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和实验教师型,其中科研为主型细分为科学研究类、重大(工程)项目研究类和科技科研成果转化类。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系列参加评审。”南理工人事处处长孔捷介绍,在以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评审上,发表论文不再是必备条件,出版教材、精品课程、讲课竞赛、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可以作为参评成果。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教师蔡小玲,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虽然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也一次性通过副高评审。
设传学院教师姜斌是学校第一位“实验教师型”教授。“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实验老师评上副高就到了头。因为职称问题,高层次的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姜斌说,为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专门设立实验教师岗,并纳入教师队伍管理。
另外,科技科研成果转化类的职称评选重点考察教师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这意味着只要科研成果转化成果突出,没有论文也可以成为教授。”孔捷说。
团队人才可“直聘” 职称破格力度大
凭借着在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总排名第5、校内排名第4的成绩,化工学院教师堵平得到团队成果第一完成人王泽山院士的推荐后,晋升为研究员。“学校的职称制度改革后更为完善,给了我上升的空间。”堵平说。
在职称评审改革中,南理工创新实施职称“直聘”制度。取得重大成果的团队负责人,可以自主选聘一名团队成员晋升高级职称。申报人员经学院评议组推荐后,直接提请学校评委会审定。
“因为团队的主持人只有一个,一些教师不愿意跟团。”南理工副校长陈钱说,职称“直聘”解决了团队成员的职称问题,鼓励教师积极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促进科研大团队形成。
破格评审也加大了力度,进一步打破学历和资历限制。38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唐国栋参评正高年限还没到,但他在科研上取得国际领先的成绩,今年被破格评为教授。
“这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唐国栋说。
提高职称“含金量” 让“指挥棒”更科学
南理工在职称改革中,扩大了参评的面,但“含金量”没有降低。以破格参评教授为例,去年报了2个,一个都没通过,今年报了3个,只通过了1个。为保证公平公正,破格评审中,校内推荐专家必须参加评审答辩。
孔捷介绍,职称参评材料要先匿名送给5位校外专家评审,再上学校评审会。校内学科评审组由长江学者、院士等知名专家组成。同时,为了防止人情分,学科评审组内的专家,三分之一从校外邀请,严格把关。
南理工的职称改革,进一步发挥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作用。
“因为岗位不同、工作特点不同、类型不同,用论文一把尺子去评价,显然不合适。”陈钱说,学校在各类晋升条件的设置中,在基本的人才培养等工作要求之外,更多体现差异性评价,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对应岗位的发展通道,从而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
(原题为《没有论文也能评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职称改革“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