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魏梦佳、曾宸)5个月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贺敬芝吃住在河北省曲周县槐桥乡相公庄村,每天骑着三轮车一家家走访村民,和果农一起给果树施肥剪枝、打药防病,和同学一起做农作物减肥增效试验……
“我在田间地头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很大。”她说。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江荣风教授说,农业产业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别需要和农业产业保持紧密关系。过去培养学生大多是在实验室进行,与农业产业脱离,造成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科研成果跟实际应用需求脱节。
为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2009年,师生进驻曲周县白寨乡农家小院,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指导,“科技小院”由此诞生。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以攻读专业学位学生为主,研究生录取后、暑假开学前,都要到小院接受1个月的新生培训,必须住到农户家里,了解农业生产情况,第二年再回到小院进行课题研究。研究生通常有两年需在村里小院度过。
记者了解,“驻村”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围绕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来设计、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师生们还开设“田间学校”对农民集中培训,组织农民进行“田间观摩”等展开农业生产技术服务。
江荣风介绍,在这里,学生会带着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学习,丰富了知识储备,同时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一线。
他感到,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们的科研能力、专业素质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有助于他们切实了解农村、农民的具体情况、生活需求,知道农民的困难和向往,从而更具‘三农情怀’。”
相公庄的苹果在曲周很有名气,种植面积大。贺敬芝跟着果农一起学习,帮他们“梳果”“套袋”,给果树打药,研究果树“落叶病”,一点点摸索果林知识。对于果农提出的果树栽培及营养等问题,贺敬芝和同学们利用所学向果农耐心解释,并一起实践。
“我现在已经走访了90户村民,跟他们啥都聊,种植规模、肥料投入和产量、病虫害情况等,都要记录下来,对研究有很大帮助。”她说。
记者了解,为了做好研究,师生们向果农租了12棵苹果树,开展“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试验;并引进粘虫板、诱虫带等展开物理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提高果实品质。
扑下身子进行调研后,贺敬芝明确了研究课题。她认为,与过去偏重理论的学习相比,这种驻村的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习、研究的兴趣。
如今,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其他院校已在河北、河南、广西、云南等地建立了121家科技小院,涉及粮食、瓜果、蔬菜、茶叶、棉花等多个领域。今年5月,北京首家科技小院项目在密云区东邵渠镇西邵渠村启动,科技小院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科研、示范推广和培养农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创新平台。
据悉,2009年以来,科技小院已培养了数百名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农科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其中,选择去农业相关行业岗位工作的高达90%。
“我国农村天地广阔,我希望将来能投身农业技术研发工作,将所学应用于农业产业一线,为农民解决问题,让更多农民受惠,也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贺敬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