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四川一高校77岁63级校友 六年进出图书馆2000余次

发稿时间:2018-07-05 10:1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成都7月5日电(通讯员 孙世熠 李浩)近日,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图书馆,一位有些特别的读者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他和同学们有些不一样:头发花白、步履蹒跚。他和同学们没什么不同:神情专注、热爱知识。他们之间相差五十多个春秋,却因为热爱阅读而相聚在同一个屋子里。

   "几乎每天下午五点左右,在图书馆一楼阅览室,都能看见一位老人来看报。之前我还猜测他是退休教师。"大一学生刘梦颖在采访中说道。

   据了解,老人名叫卢世灼,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与女婿动物医学院教授周光斌及其他家人一同居住。自2011年底搬入成都校区教师公寓,六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去图书馆读书看报,累积阅读时长超过2000个小时。采访中了解到,他偏好《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这类时政性、军事性报刊,并且对于军事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卢世灼正在图书馆专注地看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文涛 摄

   "我以前没什么时间读书看报,现在闲下来了,希望能够弥补年轻时的遗憾。尽量不与时代脱轨。"面对记者关于为什么坚持到图书馆读书的问题,卢世灼如是说道。他坚守工作岗位四十年,为工作奉献了全部的青春,甚至牺牲自己陪伴家人的时间。

   据悉,卢世灼于1968年底进入四川阿坝州红原县农牧局从事畜牧兽医工作。1973-1975年参与绵羊人工授精项目,成功率达80%以上,曾被《四川日报》报道。70年代末,他受命为当地藏族同胞免费开展兽医培训班。在这期间,他不顾痛风病的发作,坚持为学生授课,病情严重时,甚至需要学生搀扶行走。在一次教学实践中,卢世灼偶然发现牛羊肝片形吸虫在螺狮中的分布规律。教学结束后他决定深入研究,后因客观条件不足而中断。2004年退休后,卢世灼再度回到发现地调研,仍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卢世灼凭借踏实钻研的品质,仅在11年间,就在三种知名期刊上发表了4篇文章。其中,《对牦牛饲养管理的粗浅看法》一文发表在《四川草原》1981第4期,《绵阳疑似土拉病》一文发表在《家畜传染病》1982第2期,《土霉素静注对牦牛"疑似沙门杆菌病"的疗效观查》和《疑似胎生网尾线虫所致牦牛变态反应病的诊疗》分别发表在《中国牦牛》1983第2期、1992第1期。

   "默默无闻、问心无愧",这是卢世灼对自己的工作生涯的评价。

   "对于一个77岁的老人来说,每天坚持读书、种地、锻炼身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做每一件事都非常认真。"女婿周光斌如是说。

   几乎每天早上七点半左右,老人都会骑着自行车前往校外的田地中劳作。据悉,该田地为附近拆迁农户闲置的土地,现交由他管理。"几乎是我一个人在种,差不多每天早上都来。去年种了红薯,收获了几百来斤,送了不少,家里的红薯最近才吃完。"卢世灼向记者说道,脸上难掩开心的神情。

卢世灼正在田间劳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文涛 摄

   卢世灼与川农大的缘分远不止于此,据了解,他是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1963级兽医专业的学生。在川农大他度过了四年难忘的大学时光,并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55年前川农大教他、育他,55年后,他在传承川农大好学品格的同时,以实际行动教导学弟学妹脚踏实地、终身学习的道理。"我每天五点左右才来,一是因为每天这时候报纸才会更新,二是怕自己翻报纸的声音影响到同学们。"细心如他。

   "他既是我们的校友,又是图书馆的读者,双层身份让他的阅读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希望川农学子能够向他学习,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图书馆馆长黄映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表示愿意在确认老人身份后为其开通入馆绿色通道。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