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70岁农民牵头成立诗社 让村民远离酒场、牌场

发稿时间:2018-03-23 09:0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左永生(左)阅读会员的诗歌投稿
左永生(左)阅读会员的诗歌投稿

   田间地头,他们诗意地栖居 

    ——偃师高龙镇活跃着一个农民诗社,两年发展会员270多人 

  大河报记者董楠 通讯员王雷/文 记者董楠/摄影

  这两年,在偃师市高龙镇活跃着一个农民诗社,成立诗社后陆续吸纳有诗歌、书画、剪纸、歌舞等文化爱好者。“我们大部分是农民,诗歌都是些田间地头、生活场景的创作。”72岁的高龙文化诗社社长左永生说,虽然没啥文化,但我们愿意把生活过成“诗歌”。

  70岁农民牵头成立诗社

  3月21日下午,记者见到高龙文化诗社社长左永生时,看着他脸色红润、走路健步如飞,手里拿着手提袋,“这都是会员们投来的诗歌稿件,正准备交流学习呢”。

  据左永生笑着说,他今年已经72岁了,是诗社年纪最大的,几乎每天都跟大家交流诗歌,“每天心里都高兴,其他人都看不出我已经70多岁了”。

  72岁高龄的农民,怎么会是偃师市小有名气高龙文化诗社社长呢?左永生介绍说,他从小就喜欢读些小说,散文之类的文章,上到初中后自己尝试写诗歌、散文,作品也零星地发表在报纸上,“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的诗歌还是能被认可的”。

  据左永生说,其间由于一直在家务农,诗歌创作中断了,但自己有时间都会到高龙镇文化站投稿学习。2016年5月份左右,高龙镇原文化站站长魏应超(已退休)找到他说,既然喜欢诗歌创作,不如成立一个诗社吧。

  “当年我已经70岁了,一个农民想要成立诗社感觉不可思议。”左永生说,在魏应超的支持下,他还是找了身边有诗歌喜好的农民,成立了高龙文化诗社,“刚开始也就7个人,虽然名字是诗社,但吸纳的会员都是爱好广泛,有的喜欢书画、有的喜欢剪纸、有的喜欢歌舞”。

  虽然都是农民,但高中毕业的秦俊霞对电脑感兴趣,做起了诗社美编制作;电工姬万通负责QQ群和微信群管理。“成立诗社后,我们规定会员创作内容不限,但必须要传递社会正能量。”左永生说,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或者国家有大型会议,他们就会开展主题诗歌创作,并进行采风活动交流学习,这样可以让会员获取灵感,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两年发展会员270多人,田间地头作品多

  “悠悠小草露珠粘旭日暖阳吐笑脸春风拂过频招手装扮大地绿人间”这首诗就是高龙文化诗社秘书长武建玉在早上跑步时候,看到路边小草上的露珠有感而发的。

  据左永生介绍说,由于他们吸纳会员范围比较广泛,“没想到在2年时间里,已经发展到了270多人”,有的是洛阳市其他县区的,有的则是河北、甘肃、陕西等外省市的,“会员有退休教师,有退休工人,但主要的会员都是高龙镇当地的农民”

  随着高龙文化诗社会员的不断壮大,且有部分会员是外省市的,为方便大家交流学习,左永生专门拉了一个微信群,“这样大家能及时把诗歌发到群里。”左永生说,早上下地干活途中、黄昏回家途中,有感而发写出的诗歌,都可以发到群里供大家阅读,“现在我们约定每个月5日都回到镇文化站碰头,拿出一个月写出的诗歌,当面讨论交流,对于优秀的作品,年底还会集中整理统一发给会员”。

  做饭的时候可以写首诗、帮忙照看小孩子的时候可以写诗、看到家里的花开了还可以写诗,他们做出的诗歌或许就是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仅左永生一个人,目前已经创作了300余首诗歌。

  带着孙子参加交流会,儿媳妇很高兴

  自从成立微信群用于会员诗歌交流探讨后,左永生原来的老式手机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求,“群里有270多个会员,每天都会发很多诗歌,看到后我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对方点赞。”左永生说,现在他回家后都会拿着手机看,老伴每次看到他都会说,“你啥时候嫁给了手机啊”。

  对于老伴的责备,左永生笑着说,老伴我了解,不让我看手机是担心我年纪大,长时间看手机影响视力。为了支持父亲的诗歌爱好,左永生女儿又给他买了屏幕大的新手机,“没想到我已经70多岁的农民了,每天还要装着俩手机”。

  一群农民成立诗社,起初在村民及家属中不被理解。“这群人是有才,可农民弄这个就是不务正业”曾有村民当面对武建玉说,而武建玉则解释说,“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水平提高了,咱的文化水平也要跟着提高啊”。

  诗社会员邵老先生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儿子有自己的事业,儿媳妇则希望在老人周六周日帮忙带带孙子,但他就是喜欢诗歌,周六周日会约上几个朋友交流诗歌,起初儿媳妇还不太愿意,如今邵老先生每次都会带上孙子们一块去,“不仅能带孩子还让他们接触诗歌文化,现在儿媳妇只要听说我要带着孙子们去参加诗歌交流会,都很支持”。

  “不务正业”的农民诗社,让村民远离酒场、牌场

  左永生说,他们诗社能够发展这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高龙镇文化站的支持,“为我们提供聚会场所,诗歌打印也都是全免费,每逢节点性工作也会制定主题,我们大家一块来创作”。

  据高龙镇文化站站长史海伟介绍说,高龙文化诗社成立以来,用诗歌形式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风土人情,促进了村子的文明和谐,也影响了一步部分人,让他们远离了酒场、牌场。

  此外,为了能让诗社日常工作更有保障,镇政府也为他们提供了场地和必要的活动经费。为了提高会员创作水平,诗社还邀请了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及其他诗人给他们讲课,传授诗词创作方法。

  据了解,高龙文化诗社已有成员270多人,成立两年出了3期内部诗刊《诗香墨韵》,发表诗歌作品1000多首。“我们虽然都是农民,也没啥文化,但我们希望能把生活过成诗歌”。左永生说。

责任编辑:李华锡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