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四川省委的一项“空巢青年”调查显示,部分在四川工作的“空巢青年”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不一致。在休息时间安排上,主要是睡觉、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看电影,部分还养宠物。应该说,这个调查结果并不让人意外,“宅”无疑是“空巢青年”的一个鲜明特征。不仅四川的“空巢青年”如此,全国各大城市的“空巢青年”估计都是如此。
“孤独得像条狗,但其实连狗都养不起”“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这是网络上对“空巢青年”的调侃。近两年,“空巢青年”的概念横空出世,被用来形容独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青年。他们在异地奋斗打拼,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不用说,“空巢青年”不会集中于三四线城市,那里有他们的父母,有一大群儿时的玩伴。“空巢青年”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当他们用养宠物来打发孤独时,在家乡生活的青年或许正在为生病的孩子犯愁呢。
“空巢青年”是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在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的选择面前,他们选择了前者。闲暇时间玩游戏、养宠物并不能说明他们颓废、不上进。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动不动就两三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和无休止加班,“掏空”着他们的身体,休息时间不是出去浪,而是在家中宅着,并不是他们的错。
因此,关注“空巢青年”的生存状况,更应该关注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调查显示,购房难、租房贵,是“空巢青年”面临的普遍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大城市生存,尽管面临高房价、交通拥堵等压力,但城市也能给人提供无限可能。只要努力向上,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始终保持奋斗的姿态,哪怕是蜗居在地下室里面,同样可以积蓄飞天的力量。在奋斗中,绝望才会被希望所击退,生活才会放射出光芒来。面对孤独与压力,“空巢青年”还要多走出封闭的环境,充分利用城市丰富的人文资源,走向书店,在更广阔的社会交往中寻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从中得到强有力的情感支持。坚持奋斗的初心,选择更为开放的生活态度,是“空巢青年”们的“自救”。
“空巢青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从现实来看,“空巢青年”的发展还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拯救,帮助他们缓解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就政府而言,要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等政策来缓解住房压力。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也要做好服务青年、汇聚青年的工作,加大对“空巢青年”的关注力度,多举办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青年人特点的活动,为他们的交流互动创造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在城市找到组织,有更多朋友,有更多的社会交往和活动,消除因为独居带来的孤独和失落。(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