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与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国际教育办公室联合开设3学分的全校通选课——《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组织优秀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社会调研。
2018年1月,在胡钰教授、张莉副教授的带领下,来自经管学院、公管学院、土木系、人文学院、新闻学院、教研院等十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踏上阿联酋的土地,以“一带一路上的企业跨文化传播”为主题展开寒假学习调研,希望从青年人的视角,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的落地生根提供新思路。
在这里,他们进行了一次难忘的街头问卷发放,从街头巷尾深入阿拉伯真实世界。陈伯钧,人文学院外文系2015级本科生,并修读国际政治二学位。曾作为2017年越南岘港APEC中国代表团青年代表进行会议发言。
陈伯钧(中)在迪拜老城区分发问卷
波斯湾的海风沿着迪拜河缓缓吹过,夜幕渐渐笼罩这个城市。华灯初上,在都市的光影喧嚣中,有一片城区显得格外深厚宁静,她就是迪拜Deira老城区。蜿蜒十公里的迪拜河将迪拜划为两部分,西边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迪拜,而另一边是Deira老城区,里面依然保存着迪拜的许多古迹。
来到老城,仿佛置身于传统的阿拉伯世界。而今夜,我们的同学却无暇顾及如此美景,等待他们的是对迪拜老城区市民的街头问卷调查和采访。此次街头随访以中国的国家形象为调查主题,队员们三人一组,来回穿梭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在迪拜的街头亲身体验了一堂别样的实践课程。
迪拜河边,行人如织。一名西方面孔的妙龄女郎坐在长凳上,眺望着河面。她优雅的神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大家一致决定请她作为我们的第一位访谈对象。在试探性地提出我们的要求后,这位女士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陈伯钧与当地青年在一起(前排左三)
经过交流,我们发现她来自拉脱维亚,目前住在迪拜,是阿联酋国际航空公司的一名空姐。而她常飞的一条线路,就是迪拜飞中国上海和广州的航班。听到这里,我们都非常激动,感叹于命运的造化与巧合,能够在异国他乡的迪拜,碰到一位由于工作原因会经常来中国的外国友人;同时,也不禁感叹于全球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更深入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女士真的非常热爱中国,比如:她特别喜欢吃中餐,觉得中餐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长城,可惜一直没找到机会去北京。双方在热烈亲切的氛围中结束了这次访谈,临别之际我们甚至感到非常不舍。
告别了河边的女士,我们继续前进。迎面走来两位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看着他们典型的南亚人的面孔,我们选择他们作为第二位访谈对象。
支队成员在波斯湾沿岸合影
一问果然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友人。而当我们还没说完我们来自中国时,他们立即高呼“China,China”,上来紧紧握住我们的手。真不愧是“巴铁”啊!他们对中国的国家形象给予的基本都是极为正面的评价,比如都认为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当我们在问卷里让他们用三个英文单词描述中国时,他们都非常可爱又认真地写下“I love China”。末了,还主动要求和我们合影留念,即使在迪拜,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国这位好邻居对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友好和热情。
有了这两位还算顺利的开端,我们逐渐变得自信起来。从开始的些许踌躇和局促,到现在的从容和坚定;从开始只敢挑面善的问,到现在会主动挑选不同肤色、人种的行人作为访谈样本。我们的街头随访开展得越来越来从容和深入。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前两位那样,非常认可中国的国家形象。有些访谈对象对中国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比如,有些人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贫富差距过大,有些人认为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些人认为中国人too traditional and stuffy。
不可否认,这些理解中存在一些对中国认知的误差和偏见,但大部分认识还是理性和客观的,而如何把中国的信息和观点及时、准确地全面完整的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彰显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则是我们需要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在本次街头调研和采访中,我们也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国家和企业形象有趣的数据。在抽取的24份有效问卷中,在迪拜当地的外国友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品牌分别是:阿里巴巴6票,oppo4票,华为3票。其他提到的还有联想、海尔、vivo和小米。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票选前三位是:中国产品、中餐和中国功夫。另外,中国书画和中医也被经常提及。
支队走进阿联酋大学,搭建两国青年交流桥梁
调查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被访谈者竟然没有一位阿联酋当地人,全是来阿联酋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迪拜国际化的城市特点由此彰显,而同时这个大都市热闹繁华的背后似乎也隐藏着一丝漂泊者的无奈。迪拜,对于这些漂泊流浪的外国人,到底是临时停靠的落脚点,还是一个栖息安家的港湾?或许只有波斯湾的海风能告诉我们答案。但就像张莉老师说的,能够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开展实践调研,本身就是对传播中国形象的一次考验和锻炼。
胡钰老师曾在晚间总结会上说,阿联酋是矛盾的共同体:炫耀式发展和寻求创新发展的矛盾,强势政府和开放社会的矛盾,宗教信仰和多元文化的矛盾。这种矛盾感更让我理解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明白国人在海外“开疆拓土”的艰辛与不易,更明白了“一带一路”走出去对具有全球胜任力青年人才的急迫需要。
虽然很多问题之于我而言仍是未知,但这种跨学科、跨年级、跨国别、跨文化的海外经历,却带给我了绝无仅有的学习体会和收获,让我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中国问题、明辨国际形势。
走出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当我们回望故土,正搭乘高速经济列车的中国国际化道路又该如何进行,是否能从阿联酋这个中东样本中有所借鉴?实践仍还继续,探索之旅、思考之旅仍不会停止。
作为支队中年级最低的学生,陈伯钧一行中的所见所闻,代表了清华学子走出校门、来到国际舞台上的全方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