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演边讲”“用视频讲”“请学生讲”……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年多来,教育部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活动,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从“作业”到“作品”:用艺术表达理想信念
绘画、雕塑、剪纸、刺绣、染织,在“赤子初心”——全国高校思政课学生艺术作品展上,400余件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共同表达着来源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题。
这些作品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既有表现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题材,也有表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内容;既有体现理想信念的宏大叙事,也有身边小事小景和道德情怀;既立足中国大地,又放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通过思政学习与艺术兴趣的结合,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胡蕴曦说,在创作《列宁在十月》这幅画作之前,自己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为课程插上艺术的翅膀,让思想引发激情的共鸣。
在上海戏剧学院,院党委书记楼巍从现代舞蹈诗《红》的构思与创作谈起,让学生在舞蹈、朗诵等鲜活的艺术形式中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
在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开创性地采用了“边讲边演”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曲曲激昂澎湃的乐曲,一席席直抵人心的讲演,同学们热血沸腾,直呼“这样的思政课我们不想下课”。
拍“微电影”讲“身边事”:用视频展示深入思考
当中南大学的老师吴争春让同学们以拍摄微电影的方式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深入思考时,大家兴奋了,决定以青年毛泽东为主题进行创作。很快,一个包括了导演、摄影、演员、剪辑、配音的学生剧组正式成立。
这支团队用心创作、精心拍摄,辗转长沙数十处场地取景,最终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脱颖而出。
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喜欢短视频、微表达的特点,教育部委托武汉大学开展了“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全国各地156所高校共报送191部微电影作品。
西南林业大学同学拍摄的《我心中的思政课》,讲述了经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男主角“小白”从孤僻胆怯变成自信阳光的过程;汉江师范学院学生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公开的秘密》,再现了贫困生齐亮遭遇家庭变故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走出阴霾,重燃斗志,成为汉江师范学院的“知行之星”的故事。
“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一直在创新之中,学科考察方式紧跟时代发展,由原先的单一化、纸质化、师主化逐渐趋向于多样化、媒体化和师从化。”吴争春说,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也对今后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