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发生的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事件,1月14日,教育部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
教育部重申,对触犯师德红线、侵害学生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搔扰的长效机制。
1月11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教师陈小武性骚扰学生一事公布处理结果,撤销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12日上午,又有学生公开举报遭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薛原性骚扰,目前此事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对此,人民日报官方微博1月12日晚发表评论称,关注高校女生安全,建立校园性骚扰防范机制,已成不容忽视的议题。
呼吁开设反性骚扰课程
根据澎湃新闻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超过40所高校的部分校友及在校学生,就建立性骚扰防治机制发出呼吁。
武汉大学2011级毕业生张祎是该校联名倡议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北航教授性骚扰学生事件中,当事人除了举报陈小武之外,还提出了说要在高校建立反性骚扰机制,而这恰恰也是我们所希望的。”张祎告诉澎湃新闻,2015年和2016两年间,她陆续给上千名人大代表发出过“关于建立公共交通的反性骚扰机制”的挂号信。“每年大概会有十多个人回复。”
这些倡议向学校提出了“五个一”建议:给全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做一次有关防治性骚扰的培训;给每一位学生上一堂反性骚扰的课程;每学期展开一次性骚扰的网络调查,让学生可以对性骚扰、抑郁、焦虑等情况进行在线匿名反馈;设置一个接受性骚扰举报投诉的渠道,包括信箱、邮箱、电话等;明确一个受理性骚扰行为投诉的部门以及一个负责人。
对于上述呼吁,有学校予以回应。比如,北京大学11日通过校长信箱回复学生称,已经注意到了关于防治性骚扰防治机制的建议,“非常感谢大家对学校的关注和支持”。在回复中,北京大学称,学校于2016年先后印发了《北京大学教师行为规范》、修订了《北京大学教师手册》,明确性骚扰学生、与有利益关系的在校学生发生恋爱或性关系的行为违反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调查、审议和处罚。
大连外国语大学毕业生谌容告诉澎湃新闻,在他们发出“建立校园性骚扰防治机制”倡议后不久,学校相关领导请其中一名学生“座谈”,表示支持,并称学校在所提“五个一”方面已有相关内容,但制度或措施应更完善。
完整的性骚扰防治机制包括哪些内容?“首先是预防,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怎么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分辨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性骚扰的行为。教育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科研教学的辅助人员、行政人员甚至后勤人员。”汕头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冯媛认为,防范和预防是整个防治机制最重要的一部分。她建议将反性骚扰知识“镶嵌”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不一定是“单独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