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代都有家长害怕孩子接触的东西,比如以前的漫画、电视,现在的手机。
其实你把手机当成一个工具就行,你放松,孩子就放松。而且孩子的自控力需要从小培养,如果你从小不信任他,禁忌有时候反而会成为更可怕的吸引力。
父母和老师要相信“相信本身的力量”,即便孩子现在做得不够好,但你的信任可以促使他慢慢更好。
---------------------------------------
生命教育是系统的、连续的。对小学生,有“该做什么”的正面引导;对初中生,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让他慢慢尝试,培养价值感;对高中生,就要和他一起正视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学生与手机的新闻报道,越来越惊悚:江西一名高中女生在学校宿舍跳楼身亡,因为上课玩手机被父母把手机收回;17岁湘潭少年跳楼自杀,遗书称老师翻看他的手机;研究发现,长时间玩手机让美国青少年自杀率上升31%……
简单粗暴的因果关系,学生和手机就这样被贴上了互斥的标签。
家长视其为洪水猛兽,学生自身对能否带手机来学校也观点各异: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带,可以帮助学习、联系家人,也可以适当放松;有的则认为不应该带,因为管不住自己这双手,难免分心。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究员朱虹却表示,学生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在学校和家庭都有发生,但是否“成瘾”则很难界定,“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学生一日生活安排都比较紧张,和手机接触的时间远不如成人。”
手机没有那么重,有些错不是手机的“锅”;教育也没有那么轻松,面对这个功能越来越先进的掌上屏幕,教育者,你准备好了吗?
管理学生手机,学校不要“抢戏”
《好教育成就好孩子》作者、深圳大学城丽湖实验学校校长房超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就他的观察,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并不是很频繁,一般用来与家长交流,或者找一些学习资料,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拿来玩游戏——但一般不会公开玩。
在他看来,学生带手机来学校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上课不看就行。然而,出于学校管理部门和家长的要求,于是在丽湖实验学校,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学校规定不允许带手机,但检查也不严格。
房超平说:“用禁止的方法,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限制不如节制——和孩子们协商,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能用,制定公约,让孩子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当然,如果不遵守协商好的节制规则,就要按事先的约定接受处罚。”
如果学生仍然“坚持不懈”地在课堂上玩手机,房超平认为这就是学校的教育确实不受这部分学生的欢迎,需要改进教育方式,让课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相比房超平的“宽容”,一些家长的态度显得更为坚决。山东泰安一所中学进行校园创新,实行“手机进校园”开放日。当天,全校768名学生中有464名学生带手机进校,初一有一个班级的家长全部反对,全班无一人带手机。班主任说,他下了可以带手机的通知后,全班家长极力反对——本来开学初已经没收了手机,现在又要带进校园,会妨碍学生学习。
青少年心理专家、天津耀华中学心理教师张丽珊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管理学生手机,学校不应该“抢戏”。
“每一个爱玩手机的孩子背后,都有家庭的固有模式。而学校作为承接结果的一方,如此积极地去参与禁用手机,把学生的愤怒都揽到自己身上,特别不科学。孩子甚至有可能因此厌学,引发学业生涯扭曲的问题。”
如此看来,新闻报道河南南阳一所高中在操场举行手机销毁大会,数十部从学生处没收来的手机被用铁锤砸毁、投入水桶中——戏真是过了啊。
事实上,对中小学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限制,并非中国独有。
英国教育部门于2012年宣布,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如果学校未能遏制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的状况,学校将被教育督查部门记载并问责;在德国,手机厂商开发“学校手机”,家长可以进行控制。
最新的消息是,法国政府宣布将从2018年9月起,禁止所有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法国教育部长表示,此举是为了保护学生,避免他们被手机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
然而,学生、家长、校长都对这项禁令有意见。一名学生说:“太荒谬了。在我的学校,我们在课堂上和课间都不用手机,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一名家长说:“我女儿独自上学和回家,现在这个季节天黑得很早,所以我希望她带着手机,这样让人放心。”法国校长联盟副秘书长说:“我们难以理解他们到底想干啥,我们从这则通知中找不到任何逻辑或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