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你每次学到的知识,都是保护孩子远离风险的盔甲”
“当孩子不能完整表达时,父母应该站出来,阻止旁人对孩子的戏弄行为”
“祖孙三代滚下扶梯,只因做了这件事,带娃出行一定要注意”……
这是80后妈妈杨华的朋友圈日常,自从生了孩子后,任何与孩子相关的细枝末节都能激起她的紧张情绪,而现在,她的孩子还不满一岁。
据媒体报道,80后妈妈杨华在怀孕后不久辞了职,买育儿书籍,听育儿课程,浏览各类育儿公众号,逛网络论坛,每天都会接收到无数育儿信息。当生活被孩子填满,这意味着她回归职场的日子将一拖再拖。然而即使如此,像杨华一样的家长们还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孩子的英语、奥数、特长,报各种补习班,还要和老师打好关系、帮孩子赢得更好的资源,像一根根紧绷的弦,被孩子的一切拉扯着,又挣扎着不能断掉。
这种焦虑似乎已经成为年轻父母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教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不必赘言,而教育焦虑也不是80后一代的专属,然而,80后一代家长的焦虑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恐怕也是前所未有的。从“育儿焦虑”,到“起点焦虑”,再到“升学焦虑”,一个个以焦虑为后缀的新名词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学校减负,家长课外加压,疯狂给孩子报课外班,不惜人力陪读、不惜成本择校,及至前段时间爆出的清华附小“大数据化苏轼论文”与前不久的“竞选家委会”事件,时代在飞速发展,教育焦虑也以更诡谲、更极端的形式考验着年轻的父母们。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也是计划生育下的一代,80后享受着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父辈好,但长大后也经历着沉重的现实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不仅期望给下一代良好的物质环境,还期望给孩子更高质量的教育环境。而正是这样的期待,构成了80后父母焦虑的重要来源。
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父母对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生命体验,以及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客观现实,共同加剧了他们对下一代教育的焦虑感。而过度的焦虑往往导致非理性的行为,由于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便催生出不少随波逐流的行动,于是,出现疯狂给孩子报课外班,乃至卯足劲儿竞争家委会这样的极端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从根本上打破不健康的教育生态,无疑将有力地疏解年轻家长的教育焦虑。这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也要给公众推进教育公平的明确而坚定的信号。同时,沉浸在焦虑中不能自拔的家长们也需要自我反思:有没有真正地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了解教育规律?有没有被过度的焦虑蒙蔽了双目,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了残酷竞争的意识,既苦了孩子,又难为了自己?
生活即教育。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问题的方法,过本就该属于孩子的生活,也是家长们应该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教育不能成为谋取名利的工具,更不该成为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修罗场。疏解年轻一代父母们的教育焦虑,还给孩子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机会,是一个亟待解决也必须解决的课题,这需要国家、社会的努力推动,更需要80后家长们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真正了解身为父母的职责所在。(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