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沉迷汉语 山东高校留学生沙卫诗在汉语桥比赛中夺银

发稿时间:2017-10-16 09:3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青岛10月16日电(通讯员 刘积舜 唐铭爽 李博一)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汉语桥·2017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落下帷幕,来自也门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留学生沙卫诗获个人赛银奖。

  图片1.jpg 

  沙卫诗在“汉语桥·2017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比赛现场。本人供图  

  108将中激烈角逐,凭借深厚文化底蕴夺得第二名

  汉语桥·2017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本届汉语大会融竞技性、益智性、文化性、表演性、互动性为一体,主要考察外国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中国国情知识、文化技能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学好汉语、读懂中国”为宗旨,通过汉语这座桥梁让全球喜爱中国汉语的外国朋友读懂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这次大会从千名正式报名的外国选手中精心选出参加个人赛的108位选手,经过12场激烈角逐,产生了奖项。

  为了筹备比赛,沙卫诗认真复习基础知识题库,学习了歌曲、诗歌朗诵、腰鼓、武术、双簧等才艺。在个人赛第一场汉语会的比赛中,沙卫诗展现了他对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的真挚热爱和高超才艺,在108将中脱颖而出,经一路拼杀成为第一场汉语大会的擂主,获得决赛资格。在决赛中,沙卫诗与其他五位擂主同台竞技,以一首《从军行》在才艺五杰中以两分优势惊险进入驷马闯关。

  之后他越战越勇,成功进入双雄对决,并在分数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几度反超,赛况十分激烈。最终,沙卫诗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个人赛银奖。

  “优异的比赛成绩证明我校坚持留学生汉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强基础,重应用的教学思路是有效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栾凤池希望留学生学好汉语,读懂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知华、友华的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

  “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博学。“”连续两年担任汉语大会编剧、导演的冯海接受采访时,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沙卫诗的表现称赞有加,“答题环节的游刃有余、才艺环节的精彩演绎,不但凸显了异域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也更加展现了他们对中国的挚情!”他表示,沙卫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对外汉语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

  图片2.jpg 

  沙卫诗穿着有着中国特色的服饰。本人供图

  全家热爱中国文化,父子四人“组团”来中国留学

  回忆参加汉语桥的初衷,沙卫诗表示:“是因为自己对汉语的热爱以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喜欢,而且也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在汉语桥比赛中,他流利的中文表达、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对汉语的热爱让观众印象深刻。

  沙卫诗的“中国情结”源自于他的父亲。20世纪70年代,沙卫诗的父亲夏维希来到同济大学求学,4年的大学生涯使夏维希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回国后,夏维希经常在家研读《论语》、《孟子》等儒学经典,沙卫诗和他的哥哥姐姐从小就耳濡目染。“每年春节,爸爸都会依照中国习俗在也门的家中挂起中国的红灯笼,”沙卫诗回忆,“所以从小我们便从爸爸口中听到许多关于中国的消息。”因为爸爸的影响,沙卫诗对这个东方的国度充满了向往。

  2010年,沙卫诗的父亲又来到魂牵梦绕的中国攻读博士学位。随后,沙卫诗的姐姐和哥哥也先后来到中国求学。这使得沙卫诗赴华求学的信念越发强烈。在同济大学进行语言学习一年后,他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沙卫诗来到青岛,成功踏入中国石油大学的大门。这样,父亲在同济大学、姐姐在南京大学、哥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卫诗一家四人同在中国求学,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独在异乡为异客,沙卫诗来到中国四年间还未全家团圆过,但他迅速适应了中国的节日和习俗。“前往云南旅行,见识了中国的风土人情;赶赴浙江省金华市体验传统佳节;参加学校为留学生贴心准备的晚会。”提到如何度过春节,沙卫诗如数家珍,这位也门小伙儿入乡随俗,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友人的热情好客。

  沙卫诗如今一口正宗的汉语,但初学时沙卫诗也经历了攻坚期。“刚开始学我什么都听不懂,一个月后我几乎想放弃,太痛苦了!”在沙卫诗饱受初学汉语阵痛之苦的时候,他的中国老师和同学帮助让他坚持了下来。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术语的母语与中文转换也让他吃了不少苦,他只要一有时间就泡图书馆,看中文的书籍,和中国朋友在一起……经过一年的学习,沙卫诗在班级成绩排名第一。

  “学习汉语中带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和中国朋友交流,了解中国的文化。我发现我现在已经爱上了汉语。”沙卫诗说。从萌生退意到爱上汉语,沙卫诗的转变离不开他身边这一群友好热情的中国朋友。沙卫诗的汉语“情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也是与中国朋友的友谊“情结”。

  沙卫诗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叫“沙福”。“‘沙’是我的中国姓,而‘福’是因为我喜欢幸福,并且福气代表运气”,沙卫诗说,“我希望将来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沙卫诗读过很多中国名著,沉醉于《红高粱》,喜欢中国古典文化《西游记》,还学会了朗诵、相声、腰鼓、武术等中国“才艺”,在中国慢慢扎根,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图片3.jpg 

  沙卫诗与“自己”合影。本人供图  

  学生会主席、学生记者、志愿者……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

  担任留学生会主席、积极成为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到山区支教……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沙卫诗有了更多身份。

  老师心目中的“好帮手”,同学口中的“亲兄弟”,中国学生眼中的“亲切学长”,略带腼腆的沙卫诗用自己亲切友善的笑容征服了身边的人,用自己的耐心与专注将学生工作与课业学习合理分配,树立留学生求学的榜样,架起中外学生沟通的桥梁。

  今年暑假,沙卫诗前往贵州六盘水参加暑期学生记者训练营活动。这也得益于他在大学期间加入了大学生记者团,成为学校记者团里的第一名留学生记者。

  在六盘水的七天七夜时间,1200多公里路程,3000多张照片,记录了沙卫诗的学生记者成长之路。像这样的学生记者训练营活动个,他已是第二次参加,却依旧收获良多。在彝族篝火晚会上,他受到中国少数民族特色舞蹈的吸引,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越了解中国,就越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喜悦,我也能加入其中。“

  作为一名留学生,沙卫诗用自己的努力,深入学习中国的风土人情,寻找第二故乡的温暖。很多中国学生参加支教活动,可很少看到支教留学生的身影。当沙卫诗站上山村的三尺讲台,在干净的黑板山写下自己的名字,台下学生惊喜而好奇的神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人都有爱心。”身为向阳花支教队的一员,沙卫诗希望以此能够献出自己爱心的同时,号召更多留学生加入支教队伍。

  漫漫几千里,悠悠中国情。漂洋过海的求学生涯带给沙卫诗一片韵味独特的风景, 来到从未涉足的国度,说着陌生的语言,面对不同肤色的朋友,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难以做出的决定,但求学路上的沙卫诗偏偏勇于尝试,甘于付出,敢于坚持,就如同他的目标一般:做那岩石之松,勇立高山之巅,俯瞰群岭之巍峨。

  正是凭借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沙卫诗才在实现理想的路上不断前进,在成长的道路上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

责任编辑:崔宁宁 蒋宇骏(学生编辑)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