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过虑还是迫不得已?80后家长教育焦虑是否过头

发稿时间:2017-11-20 08:39: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资料图。李霈韵 摄

   “你每次学到的知识,都是保护孩子远离风险的盔甲”、“当孩子不能完整表达时,父母应该站出来,阻止旁人对孩子的戏弄行为”、“祖孙三代滚下扶梯,只因做了这件事,带娃出行一定要注意”……

   这是80后妈妈杨华的朋友圈日常,自从生了孩子后,任何与孩子相关的细枝末节都能激起她的紧张情绪,而现在,她的孩子还不满一岁。

   怀孕后不久杨华就辞了职,专心在家休养。她和丈夫都是家里的老大,这个孩子是双方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双方父母也很乐意帮他们照料。但杨华还是坚持自己来带,尽管这意味着,她回归职场的日子将会一推再推。

   买育儿书籍,听育儿课程,浏览各类育儿公众号,逛网络论坛,杨华每天都会接收到无数育儿信息,她看了之后还会发到家庭群,督促所有家庭成员学习。然而即使如此,杨华心头的焦虑还是不能消散。

   孩子再大点还要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感觉上了一条‘贼船’,停不下来了。”杨华苦笑。

   这种焦虑并不属于她一个人。对于整个80后一代来讲,教育焦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作为80后的“末尾”,杨华还不能完全理解她的“前辈们”在教育上付出了什么。

   时代变了,教育焦虑也以另一种形象进入公共视野。“上海某小学竞选家委会堪比竞选CEO”、“家长转发心灵鸡汤被踢出家长群”、“老师发信息家长火速点赞”等等新闻也只不过是焦虑的一个注脚。

资料图。 张娅子 摄

  为何焦虑?

   杨华和丈夫在读硕士时相识,之后经历了丈夫出国留学、回国找工作,最后两人选择留在上海。丈夫从小就是好学生,理科很好,家庭也有能力支撑他安心地读书。但杨华就不同了,从一个县城中学到普通大学再到知名高校的硕士,杨华一直有种“拼命三娘”的气势。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太粗放了,我不想我的孩子也是这样。”杨华说。

   而这种期望也成为80后父母焦虑的重要来源——除了良好的物质环境,他们还期望给孩子高质量的教育环境。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也是计划生育下成长的一代,80后们从小就经历了社会变迁,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长大后面对的现实压力也不小。80后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父辈高,但是却不比90后和00后所受教育的丰富性,因此在面对下一代的教育时,他们的要求也较高。

   杨华学的是外语,丈夫又留过学,所以她希望孩子利用家里的条件来学习,“尤其是口语,想让他更接近英语为母语的孩子,让这成为他的一把钥匙。”

   28岁——37岁,80后已成为当下社会的重要中坚力量。他们大多没有家世和财富支撑,只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生活。而教育焦虑,几乎是全世界父母都有的特征。他们辛辛苦苦攒下钱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不仅要报各种班,自己也要亲力亲为,帮孩子做作业、陪孩子参加各类活动、和老师打好关系、帮孩子赢得更好的资源等等。

   近日见诸报端的上海某小学竞选家委会事件中,各位家长卯着劲竞选,怕是这种焦虑的极致体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曾对媒体表示,这是家长对孩子的升学焦虑所引发的问题,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资料图。张云 摄

  焦虑背后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值得重视的话题,教育焦虑也不是80后的专属。只不过,今天的教育焦虑背后还有更多的现实因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评论上海家委会事件时曾表示,设立家委会本是学校推进现代治理的举措之一,是代表受教育者来维护受教育者的权利,拼资源、拼人脉是对家委会的错误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又岂止在家委会上,学校禁止补课,家长就将孩子送到各类培训机构;设立微信家长群本是为了便于沟通,最后却变成家长“献媚”老师的途径;说着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却不断让孩子奔波于补习班中……

   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和并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让家长们原本就不太淡定的心变得愈发焦急起来。从幼儿园开始,每一道当口都伴随着家长们各种形式的暗暗较劲,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殷飞曾对媒体表示,要缓解家长的焦虑,则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从根本上打破不健康的教育生态。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资源的慢慢均衡,需要反思的还有家长们。教育不是一个修罗场,家长的考虑固然有道理,但也应考虑孩子的想法。随时绷着神经让孩子冲刺,也不见得能够赢得孩子满意的人生。在焦虑的同时,也该保持一定的理性。

   “教育不只是考上名牌大学,而是塑人。”杨华最近也开始准备回去工作,她说,最重要的是家长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学习、生活,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完)(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