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行走运河的脚步一直没有间断,期间经历了安徽段、河南段和江苏段,至2016年7月将江苏段全部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行走结束。为展现考察情况的整体面貌,反应考察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千百年来,隋唐大运河流经的每一片土地,人杰地灵,出现了许多历史杰出人物,他们的故事就像是运河水一样,生生不息,哺育着当地的一方水土,在河南商丘,应天书院范仲淹的故事与“安史之乱”时因守睢阳而殉国的张巡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016年2月23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了河南商丘,他们在这里探寻人文商丘,找寻那些和运河有关的人文历史。
应天书院的历史变迁
作为运河流经的城市,商丘的文化积淀异常的深厚,人才辈出,应天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2月23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成员驱车前往应天书院,在位于商丘古城南门外的东城湖内,考察组成员来到了应天书院的旧址。“应天书院为北宋时期四大书院之首,其前身是睢阳书院、南都学舍,创办于五代后晋时期,已有1000多年历史。”还未进入书院正门,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教授就为大家普及起了应天书院的历史背景。
在观看完书院门前的介绍后,考察组成员对应天书院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原来,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书院工作人员介绍说,在1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扩展。
在应天书院内也出现了一批大文豪,如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直到现在,书院还流传着范仲淹成才的故事。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考察组了解到,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闻知自己的家世,来到应天书院,开始了应天书院五年的苦读生活。他“感泣慈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范仲淹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决欲自立门户”,进入了极度艰苦且漫长的求学生涯。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
在书院中,记载了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实行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他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先后有主导北宋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曾巩等人,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都曾毕业于应天府书院。“撇开论资排辈,单就开学术风气之先及荐拔人才而论,范仲淹的宋学开山地位也是当之无愧的。”张秉政教授评价说。
“在书院影响下,商丘人才辈出,如张方平、王尧臣、宋勋(与海瑞齐名)、沈鲤、侯执蒲、侯恪、侯恂、宋权、吕坤、杨东明、宋荦、汤斌、侯方域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出现在这里。”工作人员介绍说,以至于明代有“文武百官半江西,小小商丘四尚书”之美称。清乾隆三十六年商丘中进士人数达170多人,占河南省当年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应天书院在北宋奠定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无论《中国书院辞典》、《中国古代书院》、乃至《四库全书》等国家典集及史书记载,都名列前茅。应天府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应天府书院的完善修建,不仅丰富了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古文化建筑观光游和学术学习游的内涵,还增强了古城旅游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专家和文化学者的吸引力,对于提升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的品位皆有重大意义。”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教授的这番话得到同行者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