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苏州8月29日电(通讯员 陈雪梅 王仕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古至今,苏州一直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圣地。苏州素以园林闻名于世,却鲜有人知道昆曲、苏绣、苏州评话等对这座古城的滋润。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我的长征”实践团队苏州小分队,赴苏州探寻老一辈艺术家,了解苏州评话、苏绣、昆曲等艺术。
三十六年没有回家过年的评话艺人
36年的异乡者孟仲啸
8月20日,队员们一路风尘仆仆,赶往第一站,坐落在苏州观前街的光裕书场。
书场外已是赤日炎炎,知了嘶鸣声声,书场内座无虚席,听众屏息凝神。只听得“队员不能恩将仇报,把他一个人扔在上海。”孟仲啸正用吴音讲述苏州评话《潘汉年与上海滩》,长衫一袭,折扇轻摇,声音洪亮,臧否世事烟云。
“作为演员艺人,36年我没回家过年,因为听众在那里等你,要对他们负责呀,这是艺人的职业道德。”这就是孟仲啸多年坚持在多个书场辗转奔波的理由,简简单单,却掷地有声。
在采访中得知,孟仲啸,常州人,从小学习中医,后因为喜爱转行做了苏州评弹艺人。为了能让听众入耳入心,他下了一番苦功夫,每天练习发音、咬字、换气,常常练到喉咙发哑。他认为发哑之后的嗓子才会发出真正有力、真正震撼人心的声音。
孟仲啸常常奔波在各地不同的书场,说一场评书就需要半天。台前是说遍世间离合悲欢,叹尽世事沧桑变幻。台后是人群散去,书场寂然,独自走在已是霓虹闪耀的夜晚。他说:“拖着行李箱,路上不停地赶,路途上的心酸是数不尽的,但是我把评弹作为一项事业,它能给我带来快乐,所以我一直坚持下来了。”
队员注意到书场里的听众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鲜有年轻人的出现。当问起评书如何发展下去,孟仲啸深深叹了口气,表达了他的隐忧,在方言逐渐流失消亡的今天,评弹这样的口头艺术存在发展局限。他说:“过去的东西不一定全是好的,要有选择的去继承和发扬,要跟上时代社会的节奏,所以我经常唱的都是新书《潘汉年与上海滩》,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