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的重要价值在于传承文化塑造未来
光明图片
【思想汇】
缺乏文化底蕴的大学无以为卓越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来处,也是一个民族前行的力量源泉。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从文化中获得智慧。悠久的历史使我们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自信。优秀的文化不仅塑造我们的品格,影响我们的当下,更将指引我们未来前行的方向。
大学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延续性的机构之一,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美国教育改革家克拉克·克尔在1994年出版的《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一书中讲到,西方世界在1520年之前建立的、仍旧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中断历史的75个公共机构中,大学占了61个。这充分说明大学具有坚韧恒久的生命力。大学从一开始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并在文化坚守中获得了浑厚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从而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要主动吸收前人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引领未来,推动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
大学要加强自身文化的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大学的文化需要有厚重的历史作基础,需要有历史的积淀来铸就。缺乏文化底蕴的大学无以为卓越。好大学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一所大学正是凭其独特的文化而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一代一代求知的心灵汇聚在大学校园,传承经典、探索新知,共同塑造了大学珍贵的文化传统。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就是在塑造未来
大学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传承文化,同时也在于塑造未来。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我们拥有怎样的未来,取决于今天我们培养怎样的青年,取决于我们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就是在塑造未来。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对于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学在被赋予越来越多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大学越是要坚守育人初心,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把最多的精力、最多的资源投入到育人上,以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决心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而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汇聚在校园,他们用热切的眼神期待获取知识、获得人生指引。学者们所创造的高深学问,因一代一代学生的努力而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英国教育家赫胥黎说过,“世界的未来掌握在那些对于自然的解释能够比他们的前辈更进一步的人手里。大学最重要的职责,就在于发现这些人、爱护这些人,并培养他们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自己事业的能力”。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在我看来,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培养出一流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决定了一所大学的高度。
如何培养人才?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理念指引,更需要实践探索。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要注重人的全面成长,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育人过程中,价值引导是第一位的,是育人的根本。知识和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公平、正义,是关爱他人、社会、自然等价值取向以及勇气、毅力、自信和团队精神等人格品性。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品性的养成,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大地发挥效用。自主选择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多样成长的基础。为了克服培养体系过于刚性、给学生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缩减完成学业要求的总学分,在培养方案中允许有更多的选修课程,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成长路径。要努力建设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转专业的自由度,推动第二学位、辅修学位和交叉学科认证课程项目。学习自主权的提升,将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所长、施展才能,有助于学生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审视自身的过程中提升个人修养,在观察分析社会乃至世界的过程中强化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朝气和活力是青春的标志,青年时代是人生创新潜能最丰沛的阶段。大学要鼓励呵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学生选择有挑战性的目标,为学生追求高远的学术志趣和人生理想创造条件。推动学科交叉是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清华大学先后成立了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等学科交叉机构,组织不同院系的老师在特定的领域进行合作,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善于创新、勇于创业。清华倡议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并成为联盟主席单位,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iCenter。目前,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累计有1300余支团队注册,每年近4万人次参与各项活动。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要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一所大学的办学视野决定了她所培养的人才的视野。大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他们尊重不同文化,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心怀人类福祉、关注人类发展的共同命题。清华大学先后在美国西雅图成立全球创新学院,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成立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在智利圣地亚哥成立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为学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在一起交流学习搭建广阔的平台。清华还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旨在促进亚洲大学间的全面合作和深入交流,推动亚洲高等教育的崛起,现已组织一系列青年论坛、青年创新工作坊、文化浸润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成长。清华大学还与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巴西8个国家的11所大学正式共同发起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人类的共同挑战方面展现大学的担当。2018年,清华师生出国交流访问一万六千多人次,超过50%的本科生、超过80%的博士生在学期间有出国学习经历。截至2018年底,清华与世界各地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46个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与50个国家的28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此外,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让清华成为全球年轻人互学互鉴的平台,目前有来自全球128个国家的3700多名国际学生在清华学习。
高水平教师队伍决定大学的培养能力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决定着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好学校一定把育人看得最重,好老师一定把教书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我们要通过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标准,努力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推动高水平教师上讲台,进一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学术、激励教师潜心学术研究、专心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任何技术都不能替代师生面对面的交流。94岁高龄的张礼教授已从教第72年,现在还在为物理系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讲授《量子力学前沿选题》。张礼1953年到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做研究生,师从国际知名多电子原子理论创始人之一福克(Vladimir Fock)院士,1957年毕业回到清华大学参与创建了工程物理系,从此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教书育人,对此他说:“我想把我对物理学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热爱物理”。目前,清华有80%左右的长聘正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同时,“开放交流时间”制度要求所有教师每周面向全校学生公布自由开放交流时间。我们由衷地感到,缩短师生距离才能构筑有温度的教育。
(作者:邱勇,系清华大学校长,本文为作者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演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