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北理工“大先生” ——记两院院士王越先生

发稿时间:2018-04-08 08:58:40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青年网

  值得一提的是,王越培养学生,不仅是将高深的学识倾囊相授,更注重结合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向学生传授一种治学为人的思想。2017级研究生韩晓鑫曾在结课报告中写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王老师在课上最常提到的观点,他用这个观点完美诠释了信息对抗的本质、对立统一的自然规律……这不但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场人生讲座。”

  “我的心愿是培育出超越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多年来,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共培养了1500余名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越的学生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北京市教学名师,还有一大批工作在国防科技工业的总设计师、研究所所长等科技英才和国家栋梁。同时,王越组织推动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也坚持开展了20余年,成为国内有关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重要赛事,对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17年底,王越作为带头人的“信息系统及安全对抗”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为人师表 大德无言

  “来到高校,我告诉自己,首先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担任北理工校长后,无论公务多忙,王越始终坚持上讲台讲课,同时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时至今日,王越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穿西装、打领带,成为他上课的标配;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全程站立授课;课比天大,一丝不苟的备课,绝不含糊……为人师表,大德无言。

  2017年,王越受邀到海南参加一个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为了不耽误晚上6点半的课程,他特意乘坐飞机计划于下午4点半抵京,由于天气原因,飞机降落时已晚点许久,尽管已经安排了共同开课的罗森林教授代课,王越仍然不顾旅途劳顿,坚持让司机从机场直接把车开到教学楼下。王越的联络秘书学校办公室史建伟回忆说:“那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王老师到达教室时正好6点29分,没有丝毫休息,便一口气连讲三节课。下课回到家,吃上晚饭已经是9点半了。”没有学生知道,一堂课的背后,这位年过八旬的老院士付出了怎样的奔波和劳碌。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王越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坚守这份事业。然而,王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也有人不理解:“这么大年纪了,即使上课也不用这么拼啊!”王越却说,教书育人是他的第一使命,教学是他最看重的任务。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王越认为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如果说教书要靠学识,那么育人要靠人格魅力,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北理工数学学院李炳照教授曾是王越的博士生。李炳照在职读博期间,还承担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繁忙的工作使他曾对待学业不够积极,对课题研究并不十分上心。王越发现后,就严肃地为他指出:“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而并非以学位为导向。”在王越的教导下,李炳照自觉提高站位,学习和研究越来越严谨起来,最终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我的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王老师对整个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对于和他讨论的一些稿件等,他都是用铅笔一笔一画给出修改建议与意见”,李炳照说。

  除了学业上的严格要求,王越还春风化雨般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们身上,“几年前我突然患上了腰痛,行动不便,王老师得知后随即托人从美国给我带回了束腰的器械,使我的腰疼得到了缓解。直到现在,王老师还经常关心我的腰怎么样了。”王越的学生罗森林教授这样回忆。

  日复一日,那些王越始终认为“应该做的、不值得宣扬的事情”,深深的感动着身边的师生们。

北理工“大先生” ——记两院院士王越先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大师,是学问之师,品行之师,人生之师。王越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大师,一位北理工的大先生!

  备注:

  部分内容参考《没有盲区的天空——王越传》,部分图片由校图书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提供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