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冒进式地“新编”经典 恐是一条危险道路

发稿时间:2018-01-25 09:1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新编茂腔《西京》演出剧照。网友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 姜宁)近日,青岛西海岸茂腔艺术传承中心(原胶南茂腔剧团)的新编茂腔戏《西京》免费向大众展演,新编剧目一经演出便引起观众热议。

  据悉,茂腔是胶东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流行于青岛、潍坊等地,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被誉为“胶东之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京》作为茂腔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之一,在茂腔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次剧目改编引起业界人士和茂腔戏迷的极大关注。

   

  传统戏曲装束与新编戏装束的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通过对比发现,新编《西京》相比原剧和传统戏曲,就进行了较大调整,无论是唱腔,还是装束,都有很大改变。

  茂腔传统声腔主要体现在部分唱腔的尾音上,而新编《西京》在唱腔上杂糅了多种地方戏曲。此外,在扮相上,将茂腔传统服饰换为影视剧服装,演员的妆容也一改传统戏曲的化妆方式,所有旦角不包大头、不贴片子,老生不戴髯口,小生不吊眉。

  创新或抛弃? 网友褒贬不一 

  千百年来,戏曲的改革一直在路上。曾经的大师也多是身体力行的改革派,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就曾提出“移步而不换形”的理论。此次新编《西京》演出结束后,引发了各界的热烈讨论,网友态度褒贬不一。

  

 

  网友评论截图。中国青年网记者 姜宁 截图 

  有网友认为这种大胆的革新有利于戏曲的发展,网友@A喜洋洋表示:“传统茂腔听不懂!不愿意看!改得好!”网友@成会玩儿坦言:“(茂腔)要想走出去,还必须要改良的,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步!”微信公众号“文化黄岛”发文称:“茂腔《西京》成功首演,好评如潮!”

  许多网友则不以为然,认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将传统随意抛弃,更不应该不顾及观众感受,自己想当然地以为“改变就是创新”。

   

  网友评论截图。中国青年网记者 姜宁 截图 

  对于本次新编《西京》中的唱腔、服饰等,不少网友都指出了其中的问题。

  网友@升_恣意小五表示:“为了避免个人的情绪化,和出于对年轻人热情的保护,我没敢立即评论,花了三天听了三遍,才敢说--这真的不是茂腔,起码不再是我熟悉的茂腔了。”

  网友@青青小草认为:“什么叫传承?就是要保持原有风格。什么叫创新?就是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一些更美的东西。改革创新没有错,重要的是,别把一个剧种的主旋律改没了。”

  

 

  网友评论截图。中国青年网记者 姜宁 截图 

  在此次新编戏的服饰也引发了网友热议。网友@笨笨指出:“没有现场看过,从剧照来看服装、造型等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虽说是新创改编但是从服饰来看有点欠缺。”

  专家:冒进式地“新编”经典,恐是一条危险道路 

  不仅网友对新编《西京》持有不同意见,有专家也特别撰写文章对其进行了评论。“文化的热爱,首先要真正懂得‘礼敬’,在这个前题下,或才能有‘转化’与‘创新’。冒进式地‘新编’经典,‘异化’传统戏剧本体,恐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臧杰在《“复兴”焦虑,和茂腔<西京>“创新”争论》一文中表示。

  “谁都知道,在项目基金‘争夺’和‘眼球经济’的时代,有‘动静’才会有‘支持’有‘回报’,但文化的所有‘支持’与‘回报’,都要遵循自身的规律,说‘好评如潮’容易,真正‘好评如潮’却得依赖于真诚地敬畏与热爱,不懈地探索与实践。”臧杰说。

责任编辑:李华锡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