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一:让学生喜欢上校园生活
安徽临泉白庙镇三星村单亲留守儿童李雪自幼父母离异,随姥姥、姥爷生活。由于心疼外孙女,想让她受到好的教育,李雪的姥姥每天蹬七八里的三轮车送她去镇上最好的小学上学。乖巧听话的李雪也很努力,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可是,四年级以后,在外打工的母亲鲁京却感到孩子仿佛有了心事,学习成绩也在下滑。于是,鲁京每周与孩子通一次话,问得最多的就是学习,可李雪的话却越来越少。
后来,她了解到,由于姥姥、姥爷都是文盲,李雪遇到了难题没人辅导,老师又不耐心。“想花钱请家教,可在农村根本找不到。”
不懂的内容越积越多,李雪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老师的挖苦讽刺让她对课堂也产生了恐惧。初二开学,李雪终于辍学在家,既不说话,也不出门。
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团队调查发现,学生在学校的一个主要心理压力来源是师生关系差,这导致他们不喜欢学校。“对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区别对待,如果考得好,老师还愿意给下点功夫,考不好就被边缘化了。”储朝晖评论。
宁夏中宁县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吃免费午餐。新华社发
“迫于考试压力传导,初中、小学出现了把学生、老师都分成三六九等的现象。”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巴铃镇塘房小学校长吴雄分析,“学生也受不了学习上一刀切的要求,分数上不去,受同学和老师白眼,丧失信心,于是辍学。”
距乡镇13公里、距县城30公里,十多年间,地处偏僻的塘房小学却创造了学生从75人到1002人,所有学生无一辍学的成绩。将音乐、体育、美术课开齐,积极组织文体活动,让学生喜欢上校园生活,是该校的秘诀。校长吴雄介绍:“语数外不好,可以先学习其他科目,培养各方面兴趣,身体精神状态好了,再来带动语数外的发展。”
原先2000平方米的学校扩大到20000多平方米,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棋吧、书吧、亲情聊天室等一应俱全。“孩子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便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对生活也会比较乐观,不会带着被歧视的心态生活。老师也找到了真正做教育的感觉。”吴雄说。
轮岗到陕西省镇巴县三元镇红鱼教学点的曾瑶老师(右)在给四年级学生上英语课。新华社发
对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学业帮扶与平等尊重非常重要。江西弋阳叠山学校创立了以“关爱率”为标准的教师评价机制,“关爱率”即后20%学生的平均成绩。校长曹文介绍,后20%的学生辍学的概率最大,于是该校以后20%学生的平均分考核教师业绩。“后20%以入学人数为基准,流失的学生按零分计入总分,这样一来,老师们就不会再轻视、挖苦、赶走差生,而是尽力去帮助、想方设法留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