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推进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广东省湛江市借助“红树林之城”建设,在大中小不同学段通过讲好红树林的生态文明故事,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
一、整合与优化红树林的课程内容
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会讲红树林的生态文明故事,讲好红树林故事、讲红树林的好故事,推进大中小红树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湛江市大力传播红树林文化,弘扬具有顽强不屈的意志、激浊扬清的正气、勇于创新的品质、团结奋进的力量的“红树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湛江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城市典范。2023年10月起,岭南师范学院联合多部门多团队,开展《红树林小课堂开讲啦》科普培训项目以保护红树林为主题,以“师资培育-课堂宣教-户外实践”三步模式,探索构建红树林的小课堂,覆盖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红树林科普教育体系,并尝试为高年级以及向红树林大课堂相衔接做准备。
在素材筛选上,我们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要选择能够反映湛江红树林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当地社区生活等方面的素材,讲述红树林在防风固沙、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素材要善用湛江人的主角案例。湛江好故事肯定要讲述湛江人自己的故事才能有说服力,展现故事主人翁“优秀湛江人”的形象。这里有出身平凡的奥运冠军全红婵,可以讲述湛江人自己的平凡故事,从平凡中找出不平凡之处。这里有黄学增、谭平山、唐才猷等革命英雄故事,从英雄中找出他们的光环。
在故事编织上,我们将素材组织成有逻辑、有情感、有价值导向的故事。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地方话语和大众话语,使故事既具有湛江特色,又贴近大众生活。如坡头乾塘,麻章世乔,廉江高桥等当地社区如何参与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展示社区的力量和对生态保护的贡献。湛江坡头乾塘有一个最古老的保护印记——禁伐葭丁碑。上面记载了150年前,为抗击汹涌海浪对农田村舍的危害,保护家园和祖坟,陈氏族人在海滩涂上广种葭丁树(红树林),乾塘陈族“合族议定规条以便世守勿替”,宣告世人“永不得斩伐葭丁”,并将条文刻石碑“立于大宗祠内”。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曾是抗击敌人的“青纱帐”,留下了湛江人英勇奋斗,寸土不让,志比金坚的红色革命故事。湛江拥有中国最大的红树林保护片区,在红树林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红树林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红树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图景。
二、创新红树林科普的教学方法
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多条路径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化教学、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和项目式学习,开展红树林科普知识的主题班会、讲座、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激发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阶段注重的是启蒙与感知,因而在小学阶段,通过故事讲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基本概念和生态价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好奇心。初中阶段重点在于认知与理解,通过科学实验、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高中阶段聚焦于探究与实践,通过研究项目、实地考察和志愿服务,让学生参与到红树林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湛江市过去一年来开展“保护红树林”净滩行动,打造“守护红树林”志愿服务品牌;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点‘湛’红树林 守护红树林”主题班会;组织中小学生到各类红树林保护科教基地开展实地参观研学活动;开展“红树林之城 绿色的家园”湛江市青少儿书画比赛;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共建红树林之城”湛江市青少年志愿宣讲行动。
大学阶段则强调深化与创新,通过跨学科研究、国际交流和创新实践,让学生深入探讨红树林的生态环境与蓝碳发展,红树林保护的全球意义和创新途径,培养其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设计湛江红树林故事的呈现方式,要综合运用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等多媒体技术动态地表现湛江红树林故事,让学生们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着力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积极自觉地修身养性,增强文化自信心,成为自信自觉,高贵明达的时代新人。
三、推进红树林修复保护的实践教学
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生态文明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来。湛江市近年来尝试建立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实践平台。比如利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月8日 “世界海洋日”和“全国海洋宣传日”,7月26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等具意义的节日,多部门单位联合举办实践活动,如科普主题的宣传海报展,手抄报、绘本阅读、绘画活动、征文比赛、诗歌作品征集活动,诗歌节文艺活动,文艺汇演和自然科普教育活动。2023年湛江市教育局积极发动各地各学校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讲好“我和红树林的故事”“2024‘红树林之城’赛道校园马拉松”陶艺作品展,“诗赞红树林,书写新时代”为主题的湛江市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了解红树林、爱护红树林,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爱护红树林的良好氛围。
大学阶段则通过红树林保护的创新实践和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创新中实现红树林保护的社会价值。湛江各高校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助力“百千万工程”,上好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为贯彻落实“双百行动”贡献青春力量,大学利用三下乡,开展红树林科普宣讲。如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红树林修复及保护路径思考突击队”在特呈岛开展为期14天的红树林修复和保护宣讲和调研活动。大学生团队深入到特红树林保护区,实地考察红树林保护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相关部门也常态化开展“守护红树林”志愿服务活动、红树林“净滩使者”行动等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持续打造守护红树林志愿服务品牌,同时联合共青团湛江市委员会,在大中小学开展“守护红树林 志愿者先行”湛江市万名志愿者全域护林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红树林之城”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绿美湛江”全民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
四、结论
推进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改革,以讲好红树林的生态文明故事为案例,不仅能够提升各学段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以及评价机制的完善,可以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的一体化教学,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陈跃瀚,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黄丽君,湛江市东方实验学校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