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红岩精神是历史的丰碑,也是青春的号角

发稿时间:2024-10-15 14:5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有一种辣叫重庆火锅,有一种精神叫红岩”“一半赤诚,一半热烈”……大学生眼中的重庆,精彩纷呈。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携手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第四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纪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重庆行”活动。活动中,3所学校的29位师生沿着7条路线,到巫溪、广安等地展开采访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这群青年大学生的视角,探索并呈现这座城市的多元面貌,看看青年如何观察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今年,我有幸参与“第四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纪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重庆行”活动,来到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进行新闻传播实践。白公馆,过去是一座充满“白色恐怖”的监狱,曾关押了大量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这里的每一间牢房,每一条走廊,都见证了英雄烈士们的不屈抗争。走在这些地方,仿佛能够听到先烈们的呐喊与誓言。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何为“宁死不屈”,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在斑驳的墙垣之上,镌刻着的一行诗句深深触动了我:“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这是重庆解放前夕,牺牲于白公馆的“川康五魂”之一的英烈周从化留下的绝响。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反动势力的刻骨憎恶,对苍生疾苦无尽的怜悯,以及对革命理想矢志不渝的忠诚。字迹虽已略显斑驳,但那份炽热的红色信仰与深邃的家国情怀,直抵我的灵魂深处。

  在庄严的展厅内,有一面特别的五星红旗让我印象深刻。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是一群从未见过国旗的革命志士根据想象制成的。1949年10月7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入白公馆,被关押在白公馆的罗广斌、王朴等人激动万分,于是他们根据想象,就地取材,用红色绣花被、黄纸制成特殊的五星红旗。他们期待着重庆解放时,高举这面承载着梦想的五星红旗,迎接属于他们的自由与新生,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却在黎明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无情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却永远无法抹去他们心中那面永不褪色的五星红旗,以及那份对国家和民族的炽热信仰。

  参观过程中,不时传来的,还有家长们温柔而深情的讲述。“小萝卜头出生后便与母亲一同被囚禁于白公馆那阴冷潮湿、终年难见天日的女牢之中。在监狱里,地下党员和爱国将领做他的老师,尽管没有纸、笔、教科书,但这并没有熄灭他对知识的渴望。然而,当胜利的曙光即将照亮重庆,小萝卜头却不幸遭遇了国民党特务的杀害,年仅8岁。”虽然小学学过小萝卜头的故事,但在旁边听完家长的讲述后,如今已经成年的我已经有了另外一种体会:他的故事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铭记那段苦难岁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

  白公馆和渣滓洞相距不远,在从白公馆去渣滓洞的道路上,参观的人群一波接着一波,尽管烈日当空,但丝毫没有阻挡游客的步伐,他们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令人恍惚,仿佛是用另一种形式在告慰英雄。

  渣滓洞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共产党和爱国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牢房里的铁链、冰冷的石墙,烙印着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和事迹,无不诉说着当年烈士们忍受的折磨与痛苦。然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英烈们以无比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毫不畏惧,他们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展示着视死如归的气节。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一个个名字、一段段故事,都是红岩精神的真实写照。

  江姐的名字叫“江竹筠”,1948年6月14日,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之后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用辣椒水、吊索等多种酷刑进行摧残和死亡的威胁,她以非凡的毅力,拒绝了一次次的诱降与胁迫。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军统特务残忍地夺去了她年仅29岁的生命。“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以血肉之躯彰显了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诠释了信仰的力量,那份浩然正气回荡在渣滓洞内。

  在重庆这座英雄的城市,红岩精神也是深深烙印在人民心中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之一。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白公馆和渣滓洞矗立在重庆这座红色文化浓厚的城市,它既是地理的坐标,也是信仰的灯塔。红岩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革命先烈在艰难困苦中锻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所承载的价值内核和信仰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渝的浩然正气,这是新时代红岩精神的内涵,也是青年一代追梦、圆梦的精神指引。

  我在20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至今已经快3年。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在新时代这样一个广阔舞台,我深知,只有将专业知识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的“大我”中去,才能绘就出亮丽的青春画卷。

  我所学习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学,我也一直想从事新闻工作。我认为,新传学子需要扎根时代、心系人民、投身基层、深入田野,听群众的心里话,寻找那些平凡却充满力量的故事,对报道对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深思,创作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的新闻作品,通过真实生动的报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我将一直在路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袁航)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