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挑战极限追求卓越,诠释吉利精神

发稿时间:2023-05-04 10: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中,吉利学院李鹏飞、李唯、郗向阳、向洪坤、许佳乐5名学子组成的代表队在来自全国3011所学校的33万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铜奖耀眼光环的另一面是关山难越的艰辛始终咬牙坚持、奋勇前进让他们成为诠释吉利精神最佳样本。

  “扑识—基于姿态识别的智能交互控制系统”创新创业项目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人体骨骼节点与人体核心部位。实现了基于人体姿态识别的交互控制系统,目前已开发完成两项应用案例。应用案例一是基于姿态识别的交互答题应用程序;应用案例二是为优骨—骨折智能恢复训练专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帮助骨折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降低患者痛苦。

  晚上10:00,立德楼123教室仍然灯火通明,五位同学如火如荼地讨论着屏幕上的问题……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比赛前夕,李鹏飞、李唯、郗向阳、向洪坤、许佳乐全员进入决赛冲刺阶段。

  回忆起比赛中突破技术瓶颈的问题,李鹏飞表现得淡定从容。他们的这份淡定从容不仅需要久经战场的沉稳心态,更有赖于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一开始在网站前后端对接调试技术上接口,我们就遇到了困难,摄像头它能识别人体骨骼点,但个别地方无法自动且准确地进行跟踪,面对这种情况,我的队员会迅速调整状态,反复和指导老师沟通,一点一点地打磨问题、优化系统,直到问题被有序解决,这个状态持续了几乎三个月。”

  专业知识的广泛性和比赛应用的实践性也是这次比赛的挑战之一。向洪坤在采访中表示:“我们也有过挫败感,尤其是面对反复查证但始终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也会有放弃的念头。很庆幸,我们的指导老师非常认真负责,针对比赛关键性要点,总会耐心为我们答疑解惑,调动我们的积极性,甚至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我们非常感激。”

  “应对压力、化解困难的能力,远远比这场比赛更重要。”紧张激烈的赛场上,他们的精彩表现令指导老师赞许不已。在开局如此不顺利的情况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及时与导师沟通并调整,并在比赛后期弯道超车,他们的坚持和毅力令人感动。

  对他们来说,这个团队突破的不仅是学校在该赛事国赛零的跨越,更是每个队员面对重重困难却始终咬牙坚持,砥砺前行。

  谈起走上竞赛这条不寻常路的缘起,五位成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二字。“挖牛”互联网工作室便是五位小伙伴相遇相知的起点。

  “平时没课时,我们就经常在一起探讨如何改良智能车、智能平板、智能自行车,并且还成立了社团专门的智能车库工作室。”郗向阳提到,大家在兴趣中为伍、一起成长,所以组成了现在配合度相当高的队伍。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国内大学生最关注的全国性创业赛事之一,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支撑,更需要良好的科研能力与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五位成员在组成团队前也各自成长了三年。李唯先后斩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省市级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也曾在国际应用数学进展、知网、天府数学等各类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向洪坤、郗向阳、李鹏飞也都曾获得第8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获得北京市三等奖;许佳乐曾获“电工杯”省级三等奖。

  在这次竞赛中,李鹏飞负责搭建网站、李唯负责建模、郗向阳负责图像处理、向洪坤负责数据分析、许佳乐负责数据处理。彼此相似的竞赛经历,使他们的团队协作变得格外默契。“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发挥出了自己的长处,正因为我们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促使我们在比赛中有所突破。”许佳乐在采访中说。

  “一次比赛,一场经历,一份成长”,在问及组队比赛后的收获时,没有犹豫和迟疑,五位成员一致给出这个回答。 作为项目负责人向洪坤与团队申报校级学生科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基于深度学习的机械臂建模算法综述》。对于未来,成员们都表示想继续深造,并有考研的打算。李唯、李鹏飞、郗向阳未来会往无线传感方向进行创业。(通讯员 杨佳丽)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