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博士驻村当“保姆” 感悟:农村最缺振兴乡村的人才

发稿时间:2018-01-31 08:54:0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中国青年网

  成都冬日的清晨,扑面而来一股清冽的风。家住蒲江的余水洋顾不得寒冷,早晨7点起床,稍作收拾便匆匆赶往西来镇。他每天坚持在8点前赶到单位,两年多以来,雷打不动。

  余水洋是重庆人,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毕业以后,参加蒲江县的人才引进计划来到西来镇工作。在他看来,放弃科研扎根基层,是从冷冰冰的书本走进烟火气息的人情味里。

  如今,余水洋不仅是西来镇的一名工作人员,更兼任了铁牛村的驻村干部,村上的大小事宜,都有他的身影。虽说不再从事科研工作,但专业知识并没有落下,专业是作物遗传育种的他,也渐渐地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他乡”变“故乡”

  博士扎根蒲江基层

  算起来,今年已经是余水洋来到成都的第十三个年头了。

  余水洋是重庆人,2005年高考后,面对自己还不错的高考成绩,他却在填报志愿这一关卡住了。选择到成都深造,背后的理由让人哭笑不得,“重庆太热了,我想换个地方。”于是,紧邻家乡又气候宜人的锦官城成了19岁的余水洋心中理想之地。

  不过,让余水洋没想到的是,这个选择让成都从“他乡”变成了“故乡”。他一路在成都从本科读到博士,直到2015年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毕业。

  余水洋的专业是作物遗传育种,找工作时,他偶然了解到蒲江县的人才引进计划,恰好要对口招作物学方向的毕业生,“这里离家挺近的,方便照顾父母。”抱着试试的心态,余水洋第一次来到蒲江。

  到蒲江的路途上,沿路茂密的植被和农民园子里栽种的果树让农学出身的他分外敏感,“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好,特色农作物种植很有优势,我希望能够结合我的优势,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

  为此,他婉拒了到北京、上海等地科研机构工作的机会,放弃了原本相对擅长的科研工作,“继续做科研,我可能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跳出来从事别的工作,才更能感知世界的人情冷暖。”

  被称“后勤部部长”

  白板写下工作要点

  2015年7月,余水洋上岗了,他的职位是西来镇事业管理服务中心的基层工作人员。

  起初,他身边常有惋惜的言论表露出来,“周围很多人觉得,博士下基层很屈才。”感叹的声音多了,余水洋也就免疫了,“做科研是从书本上学到知识,但现在是在与基层老百姓打交道中沉淀出的真知。”西来镇党委副书记蒋卫至今仍记得见余水洋第一面时他的样子,“他没有博士的傲气,很谦虚、很有礼貌。”

  2016年10月,他开始负责党政办工作,主要负责单位内部各机构之间的综合协调,协助处理单位各项日常事务,事多且繁琐。为了方便监督各项工作进度,余水洋便在办公室摆上了一块白板。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