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何影响

发稿时间:2020-03-09 08:2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李克强总理也多次专题部署。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举行了专题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介绍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相关政策的有关情况。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就业形势似乎雪上加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自2003年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笔者梳理了2003年以来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此次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积极应对和解决就业难的可行方法和措施。笔者认为: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社会各界只要携手努力、积极应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定能有效解决。

  挑战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近3年来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而“稳就业”排在首位,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将相应减少

  经济发展速度对就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2019年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城镇就业人员为44247万人,依此推算城镇劳动力为4667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为2427万人。疫情终将过去,但是在短期内疫情会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产生不利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预计将显著低于6.0%,甚至出现更大幅度的下降,劳动力市场需求将相应地“减少”。

  (二)本土和海归高校毕业生规模都在逐年增加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不仅规模最大,而且相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增幅是2012年以来的最大值。在国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留学回国的毕业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加。2015到2018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分别为40.8万、43.2万、48.1万和51.9万。2019年和2020年估计仍然保持增长的趋势,2020年的规模估计在60万人左右。国内高校毕业生与留学回国毕业生之间存在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在就业中彼此竞争。

  (三)2019年高校毕业生落实率为80%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的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32所高校的16571名毕业生。

  调查显示,2019年,已经确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的占比分别为37.4%、25.3%、4.9%、3.7%、2.3%和6.6%。以上6项占比的合计为高校毕业生落实率,为80.2%。此外,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其他的占比分别为12.3%、3.8%、2.3%和1.4%。

  与2017年相比,2019年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差。从已经确定单位的占比看,2019年的占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从待就业的占比看,2019年的占比上升了2.2个百分点。此外,2019年出国出境和自主创业的占比分别下降了1.0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说明出国出境和自主创业的难度都相对增加了。

  (四)年底就业率明显高于6月离校时

  2003年是我国1999年高校扩招后入学的本科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第一年,也是发生“非典”疫情的一年。数据显示,这一年,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占比为35.8%,也就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在离校时尚未找到工作。此次疫情与“非典”的开始时间一致,都是上一年的12月,都对上半年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减少”造成的,规模效应显著。

  数据显示,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的占比分别为22.4%、22.6%、26.4%、21.9%、23.4%、12.8%、10.1%、12.3%。需要提醒的是,样本调查的时间为当年的6月,数据显示的只是离校时的状况。从历年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年底的就业率比离校时的就业率有显著的提高。

  以2003年为例,许多应届毕业生在上半年由于被封闭在校园内耽误了求职,在疫情结束后的下半年纷纷找到了工作。因此,就业难的问题是短期现象。

  特点

  (一)2019年教育首次成高校毕业生占比最大行业

  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非均衡程度显著。调查显示,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制造业,金融业,建筑业等前5个行业的占比合计为57.2%,对毕业生就业的吸纳作用最强。特别是教育行业,2019年首次成为占比最大的行业,预计未来将保持这一势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为2513元(占比为11.7%),按14亿人口推算,全国教育文化娱乐的总消费支出为3.52万亿元,是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

  这次疫情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不同,对于属于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影响较大,而对于教育、IT、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2019年高校毕业生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占比合计为21.6%,而在教育、IT、金融的就业占比合计为35.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和数字金融发展迅速。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学校开展了线上教学和研究,采用直播、录播、慕课、视频会议、专属定制(SPOC)等多种网络教学模式,实现了“延期不返校、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延期不停研”。预计疫情过后,教育行业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此外,医疗健康、IT、智能制造、电子物流等行业以及一些新行业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二)四分之三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

  从工作单位性质来看,企业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单位,2003年以来超过一半的高校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特别是2011年之后,企业占比都在75%以上,即四分之三以上的毕业生在企业就业。

  2019年,各类型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民营企业占35.6%,国有企业占28.4%,学校占7.6%,党政机关占5.6%,三资企业占5.1%,科研单位占1.2%,其他占16.5%。民营企业自2011年来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单位类型,但是从趋势看,2019年民营企业的占比在2011-2019年间的各年中是最低的,显示出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的压力是很大的。

  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三资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减弱。2019年三资企业的就业占比仅为5.1%,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

  (三)网络招聘是两成以上毕业生的求职渠道

  高校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调查显示,2019年,已确定单位者的求职渠道被选用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占47.4%;网络招聘信息占20.1%;从企业得到的招聘广告占10.9%;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占6.6%;父母、亲戚介绍的信息占6.3%;实习单位提供的信息占2.5%;其他4类的占比合计为6.2%。可见,学校、网络招聘、亲朋好友是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占比合计达到80.4%。

  从变化趋势上看,网络招聘的重要性凸显,2005年网络招聘的占比不足5%,而2007年超过了10%,2013年超过20%,之后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为解决疫情防控期间线下招聘难的困境,教育部与5家规模大、岗位与毕业生匹配度高的社会招聘网站合作,于2月28日推出“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即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免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高质量服务。

  机遇

  (一)职场胜任力取决于学生学习力

  在高校毕业生群体内部,影响就业结果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些毕业生能够找到高收入、高满意度的工作,而其他毕业生却无业可就或者有业不就呢?除了在求职方法、求职意愿和求职努力程度等求职方面有所差异之外,人力资本质量是核心的影响因素。

  2019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对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进行了增值评价,构建“就业胜任力指数”。按照毕业去向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就业胜任力指数”与就业结果正相关。

  按照“就业胜任力指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出国出境、自主创业、国内升学、已确定单位、其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其他暂不就业、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令人惊讶的是,就业胜任力最强的高校毕业生并未选择就业,而是选择了出国出境、自主创业、国内升学。在选择就业的群体中,已确定单位的毕业生比待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更强。

  可见,职场胜任力取决于学生学习力。为此,笔者建议,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在家时间,一方面努力通过网络找寻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学习、提升能力,还应该在线学习一些有关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二)面向未来就业的教育变革

  知识爆炸时代来临, 学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增长的速度,因此学习什么很重要,不一样的知识和技能意味着不一样的工作。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机器人可以爬楼梯、开门、在工厂工作、为医生提供建议等。人们期待的理想职业正在逐渐消失,高等教育必须让学生做好准备,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

  劳动力市场的能力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软能力”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澳大利亚青年基金会(FYA)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报告显示,劳动力能力结构的需求在改变,对数据素养的需求增长在各项能力中遥遥领先。此次疫情,很多单位都采取在家上班的工作模式,预计未来对一些人来说在家上班将成为新常态。能够在家上班的工作性质很多需要数据素养,因此疫情防控期间的高校学生除了适应在家学习和在线求职外,也要为未来在家上班做准备,培养相关的知识、能力和观念。

  (三)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从2019年高校毕业生求职渠道的统计描述中可以看到,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占47.4%。这说明我国高校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校园招聘会是供需双方交流的重要平台。发生疫情后,各个高校纷纷将线下活动及时改为线上活动,预计对毕业生求职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政府相关部门促进就业的措施

  根据上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企业是吸纳毕业生的关键部门。对于排在首位的民营企业而言,受疫情的影响更大。政府为了鼓励民营企业早日开工、扩大就业,制定了一些减费降税、提供贷款等政策,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产品需求。笔者建议,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搭建和完善线上商品交易平台、为企业扩大产品市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及时提供国内外市场需求信息。

  在全社会共同抗击疫情、努力发展经济期间,国有企业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同时,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其他事业单位等也应积极拓展就业空间,为“稳就业”作出贡献。

  从2019年的毕业生去向看,国内升学的比例高达25.3%。教育部已宣布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专升本规模,缓解就业压力。此外,教育部还联合其他部委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增加就业机会,更加精准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笔者期待相关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上网存在困难、求职能力不足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总之,此次疫情只会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疫情过后,一些行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还会不断出现。高校毕业生既是今天的求职者,也将是未来的生产者、创业者和工作提供者。高校毕业生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关注企业的招聘信息和政府颁布的就业政策,保持与学校及院系就业指导老师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应对当前就业的不利局面,相信终究会战胜困难、找到工作。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

  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

  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责任编辑:工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