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畅:在支教中获得灵感的设计达人

发稿时间:2019-12-26 07:1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支教结束后,我回到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读研。我忘不了那一年的支教经历。我看到了和城市不一样的景观,有吸引我的乡村地貌、人文历史等。这成了我做设计项目的灵感来源,更坚定了我未来做一名优秀设计师的目标。”

  袁畅是安徽师范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支教一年。松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2850米,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气温20多摄氏度,晚上会下降到零下15摄氏度左右。

  “当地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艰苦,经常一阵风吹过后,就开始下雪,半小时后,眼前就白茫茫一片。当地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不过我很快就适应了,毕竟身体强壮嘛。”袁畅幽默地回忆。

  支教时,袁畅给高一学生上美术鉴赏课。课堂上,他经常给学生讲述大山外边的世界,学生很感兴趣。去之前,他特意查阅了资料,准备了马克笔等绘图工具,想绘制一些当地的特色风景手绘图,也准备了摄影装备,课外实践时使用。

  “我准备了很多关于景观、建筑的国画、油画图片,以专题的形式为孩子们讲解,加深他们印象。”课堂外,袁畅经常关注当地文化发展和文化教育问题。在松潘中学支教时,他花了半年时间画了56面校园文化墙。其中一些文化墙是他和当地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

  “我不仅想提升当地学生的绘画技法,教授书本知识,更想带给他们文化氛围,用多种艺术形式感染学生。”袁畅介绍,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自己一直在探索用专业知识给当地带来改变。

  在和支教团其他成员交流中,他了解到,凉山州普格民族中学位于海拔1542米的山顶,距离山下县城有122米的落差,过度放牧造成土壤裸露,雨季极容易发生泥石流等灾害。

  经过多次观察和调研实践,设计作品“田园间的智慧课堂——普格民族中学坡地改造”应运而生。袁畅想出了几个办法,改造山间一段上学必经的坡地,在坡地主干道上,他提出“人行道和车行道都要改造”,设计了3条道路——快速车行道、快速人行道和慢速人行道。

  同时,袁畅选择了两种代表性植物——实用性的青稞和美观性的索玛花,进行场地设计,实现美观、实用和智慧的融合,同时保证教学和安全。

  从设计背景到解决方案,再到梯田、田间教室的设计,袁畅和其团队的作品严谨、完整,富有创新性,获得了2018年艾景奖学生组铜奖和2019年米兰设计周一等奖,并在米兰理工大学展览。

  如今,袁畅经常在各地参加有关艺术的展览、论坛,他觉得,支教给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更对自己的创作生涯提供很多帮助。“创作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当作品呈现在眼前时,你会发现,之前经历的磨难会在一瞬间消散,这和支教时不断克服困难收获快乐的过程一样。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回到四川,见见可爱的孩子们。”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华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