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创业兴起 青年成主力军

发稿时间:2019-07-16 08:5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之前居委会、物业都拿垃圾分类这件事没有办法,他们能做的最多就是挨家挨户发放分类垃圾袋。”在上海各种小区的垃圾桶旁待下来,宋慧发现,自己团队能做的其实有很多。比如,爱芬环保每次入驻小区前都会进行一个垃圾分类行为的入户调查,分析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再制定专业的执行、推广方案。

  这种推广包括但不限于挨家挨户上门宣讲、双休日举行大型宣讲活动、志愿者在垃圾桶旁蹲点指导、带社区居民参观上海最大的老港垃圾填埋场等,“得让老百姓觉得,做这件事情很有必要”。

  有一段时间,小区里的居民对“垃圾去向”问题特别敏感。“小区业主群里讨论说,垃圾混装、混运的情况很突出”,分类率原本可以达到90%以上的小区,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大幅度下滑,很多本来认真分类的业主不分类了,“大家觉得,反正分完要混装,有啥好分的?”

  较真儿的宋慧决定一探究竟。他清晨五六点钟起床,跟着小区里运湿垃圾的车辆一路开到了垃圾场。他从垃圾场的门缝里朝内张望,拍下了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

  画面中,一名工人穿着橡胶筒靴,在一个垃圾池子里捞塑料。“他是在湿垃圾堆里捞其他垃圾”,宋慧一边给居民们播放视频,一边告诉居民,“如果湿垃圾分类不纯净、不除袋,垃圾场就需要工人在特别恶劣的环境下进行分拣;如果大家不分类或者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分类,工人会判断这是混合垃圾,会一股脑儿全部扔进需要焚烧的炉子里或者进行填埋,不再进行二次分类,这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有图有真相”的解说,破解了小区居民的顾虑,他们开始重新认真分类。“垃圾分类的源头在老百姓,老百姓的习惯最难改变。”宋慧说。

  团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的统计,目前像爱芬环保一样从事垃圾分类的青年社会组织已经有30余家,他们每天都在用更加专业的手段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为此,团上海市委还发布了面向全市青少年的垃圾分类倡议和上海青少年参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五项行动计划。

  “水热魔法”助力湿垃圾变身优质肥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注意到,周春和宋慧们“高大上”的环保梦,很有可能在上海交通大学华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群年轻学生的手里“梦想成真”。

  在没有臭味的情况下,上海交大金放鸣教授带领的团队如今可以通过工业化手段,实现1小时内处理完湿垃圾,且余下的“废水”和“废渣”还可用于农业肥料——第一台连续式水热资源化湿垃圾技术装置投料运行测试成功。

  这个装置就像个“水热魔法师”,吞进去的湿垃圾全部都能转化成优质的农业肥,设计日处理量为100吨。

  据悉,湿垃圾中的有机物经过水热氧化技术转化后,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有机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是高品质的液肥,能够直接用于农作物施肥或水产养殖;固体“废渣”是腐殖酸原粉,经过加工后可以用于土壤污染修复、沙化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大气污染修复、水体污染修复等,也可以直接用于农业施肥。腐殖酸类物质是净化生物圈、改善生态环境的宝贵资源。

  相比于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湿垃圾厌氧发酵技术,水热氧化技术可以做到高度集成化,厂房占地面积大大缩小,日处理100吨湿垃圾的处理能力的水热处理核心部分只需60平方米左右。该技术规模化程度高,可以根据需要建造大、中、小型装置,应用于城镇、商场、学校等不同场景。

  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国应用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是焚烧、填埋和发酵。纵观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垃圾处理技术,在餐厨垃圾的处理中,应用最多的是厌氧发酵或好氧堆肥技术,相比之下,水热资源化技术具有占地少、速度快、无三废、无异味、无毒害、产率高、产品经济价值高、投资回收周期短等优势。金放鸣说,未来这一技术有望替代现有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成为引领世界垃圾处理技术的风向标。

  他介绍,目前,全国的生活垃圾中的餐厨垃圾占比达到50%以上,现有水热资源化处理技术可以将此部分垃圾完全资源化利用,加工处理成高附加值工业产品;而在不久的将来,占生活垃圾总量约40%的干垃圾也都将实现水热资源化回收再利用,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实现战略性垃圾全品类回收再利用。

  金放鸣团队未来将与不同部门协作实现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积极推广水热资源化技术,让有机物垃圾通过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使城市生活垃圾真正实现减量化、无害。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