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互补寻找农创产品,培植本土产业
在黄勇军和米莉设想中,归与书院还承担了教化村民和抚慰城市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素质,形成一个不同于城市的乡村文明形态;另一方面,这种乡村文明也为焦虑的城市人提供一种精神补偿。
但相比于单纯的人为引导,乡村自信的形成往往更需要建立在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等基础上,因而黄勇军也在探索书院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黄勇军这样定位自己:“我不是一个返乡教授,而是一个返乡务工人员。”
他认为,若要走得长远,书院必须能够自主持续运转,除了一定的公益性活动,归与书院还需要形成一个商业闭环。
在此次国际论坛中,黄勇军提出“三创”团队促进乡村振兴的想法,即寻找农创产品,培植本土产业,激发内在发展潜力;与湖南各大高校“双创”团队合作,为乡村农创产品提供创意设计、包装及推广;与“文明社区”社创团队合作,建立乡村与城市之间更紧密的产销结合。
黄勇军夫妇在做花瑶研究时发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隆回能够培育出品质优良的高山茶,甚至在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至今还生长着百年古茶树。但当时那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制茶作坊,且都采用手工制茶,规模很小。随后,黄勇军的哥哥黄勇民入股投资了当地的茶厂,黄勇军夫妇也参与了茶叶品牌设计,帮助茶厂完成一系列包装及推广工作。
这是黄勇军夫妇对于促进产业振兴的个人尝试,他们更寄希望于归与书院在将来能够体系化、规模化地承担起这一职责。
正如此次国际论坛将国内各地以至国外的学者、商人聚于隆回山村,黄勇军夫妇未来还将联系拥有不同资源的来宾,与当地村民和产业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
个体情怀“我们只有往下走,往农村去”
黄勇军自陈,他这一套“乡村振兴”的模式,现实中并无参照物,都是自己多年理论和经验方法的总结。“一部分来自于儒家,来自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则来自儿时的乡村记忆。最终,我们将这两者融合到一起。”
接下来,黄勇军还将以归与书院为基点,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乡村书院发展公益基金”,“使之成为各类政治、社会、文化等资源能够进入、对接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的独特端口与有效平台,为实现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
黄勇军介绍,该基金将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为政策依据,通过企业赞助、爱心捐助、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生态农业、文创产业、收费项目、文旅融合等方式,筹集乡村书院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最终建立成为政府、资本、企业、社会人士进入乡村的独特端口与最佳平台。该基金计划在5至10年内,以建设、参与或合作的方式,最终在全国打造、运营500家左右的乡村书院。
如今,除了必要的教学任务外,黄勇军和米莉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归与书院的运营中。
按照常规,他们目前都是副教授,本应争取发表更多的论文,或在行政道路上谋求发展,但他们从做广场舞研究开始,似乎就一直与这种务实选择背道而驰。
“当时很多人觉得我们不务正业了,你一个大学教授研究几个大妈跳舞,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呢”,黄勇军笑着说。
这样的质疑,在他们修建归与书院时同样存在。他们原本用于承接课题的时间被大量缩减,评定职称更是无限延后,而书院建设的实践性研究成果大多又不被学术标准认可,这对常人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但黄勇军和米莉似乎并不看重这些,“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我们只有往下走,往农村去,才能够承载我们作为一个学者的情怀。”
对于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他们更看重的是实践过程本身。“我跟其他学者说,如果我们成功了,那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成功案例;如果失败了,也是教科书式的失败案例,都是有价值的。”
记者手记
乡村建设需注重经济与文化互补
老实说,黄勇军和米莉老师做的归与书院,到底能否成功,达到他们重振乡村文明的目的,我始终保持着审慎的乐观。
近日的清明节,让城里的学生们好好放了回假,正是热闹时候。然而,在我采访时走过的许多乡村里,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此前常有学生“外逃”。农村的家长们选择花费金钱,帮孩子打包行囊,赶赴城市。而对于大量学生“外流”这种现象,当地学校往往唯有无奈与谅解,他们也清楚,这一批批外流的学生,将给教学质量带来连锁性的下降。“一个好学生,有时能影响十来个孩子的学习态度。”
这实质上,隐含着农村家长对农村教育的担忧。振兴乡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对于出身农村的黄勇军和米莉两位教授来说,他们性格的养成、价值观的塑造,背后都有着童年乡村生活带给他们的刻骨铭心的影响。采访中,黄勇军不止一次回忆他那美好的童年,父慈子孝、邻里和谐,再加上绝美的乡村风光,完全一个理想国的画面。
也因此,他们把此次归与书院的建设,称作建设一个理想国。他梦想重振乡村文明,重新捡回那些遗失的美好。当然,他并不是一个复古者。
我认为,他们更想实现的是,用儒家文化结合现代文明,实现一个更高层次的乡村文明。
这个工程无疑是浩大且繁杂的,不是短时间能看到成果的。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项目”流产的风险也不小。这一点,他们也早有心理准备。
用米莉的话说就是,如果归与书院成功了,就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成功样本;失败了,也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失败样本,都是有价值的。
的确,在国家大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当下,除了地方政府的主导参与外,还更应该欢迎像黄勇军米莉这样的民间力量参与进来,各方力量从不同维度努力,形成合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毕竟,乡村振兴,不是只有钱就解决了。
(原题为《副教授夫妇的乡村文化建设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