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4日电(通讯员 洛桑晋美)孔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博士生,2016年加入清华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是清华大学研支团成立20年来第一位博士生,在西藏拉萨支教一年。2018年入职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现为该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孔茗
她,从军十年,选择复员,脱下军装,重新开始:创过业、赔过本、摆过地摊、当过CEO,洗尽铅华,卷起铺盖,四考清华。她,博士学习期间,积累读书笔记50余万字,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20篇,曾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学生年度人物”(全校每年10名)、校级“学术新秀”(清华学生学术最高奖,全校每年10名)和研究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她,先后担任北京市学联第十二届代表、清华大学“两学一做”理论宣讲团成员、清华博士生讲师团团长、经博13党支部书记,校内外义务演讲70场,听众超过20000余人。也是她,在圆满完成博士阶段学习任务、本该顺利毕业之时,申请延期毕业,前往西藏拉萨支教一年。
在央视“开讲啦”钱易院士的那场节目里,作为青年代表的孔茗向主持人撒贝宁及全场观众说起了钱易院士支持自己去西藏支教的故事。孔茗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在清华园里,孔茗已经成为了很多学生心目中的“传奇姐姐”,而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明明可以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明明已经接到了“双一流”高校教职的“橄榄枝”、明明可以结束多年的两地分居,她却申请延期毕业去西藏拉萨支教一年!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不支持。因为,对于一名博士生而言,一年的时间意味着可以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更辉煌”,特别是对于像孔茗这样优秀的博士生,获得的一定会更多。有人说:“你已经获得年薪近三十万的高校教职邀请了,却要去拿每个月3000块钱的补助,这么做是不是太冲动了?”还有人说:“支教都是本科生的事情,你一个博士生图啥?”就在这个时候,孔茗把自己的疑惑通过邮件写给了钱易奶奶。她没想到的是,钱易奶奶几乎是“秒回”,而且非常坚定地支持孔茗去西藏支教。钱易奶奶鼓励孔茗用自己的所学去影响更多人,更希望她把研究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
去西藏支教临行前,钱易院士(右)和孔茗在交流并嘱咐她注意身体
十年从军,孔茗用“螺丝钉”精神塑造自我价值
还记得高考考入军校时的激动和兴奋,穿上心仪的绿军装,孔茗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直到现在,她依旧清晰地记得和战友们一起熬夜把“难缠”的被子叠成“豆腐块”,为了拉练不影响集合速度,打包背包、穿着衣服蜷缩着睡觉;记得30公里拉练,袜子和血泡黏在一起,为了不影响集体成绩,咬牙坚持到最后;更记得军训结束后,自己在思想汇报里写着:“我已经爱上了这所学校,我想毕业时留校!”之后的四年,为了这个梦——这个别人眼中的“白日梦”——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即使大一青霉素过敏、大二食物中毒、大三在手术台上度过了艰难的五个半小时,依旧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各项活动崭露头角。终于,毕业时留校了,成为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建校以来唯一本科毕业留校的女生。在军营,孔茗不仅是现役军官,更是一名军校教师,她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更注重学生的心智成长,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是和学生一起度过的……也是因为学生的提问,让已经留校工作六年的孔茗产生了继续读书的想法。经过一年的考虑,孔茗提出了复员申请,也成为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成立后第一个主动申请复员的女军官,脱下军装,重新开始……复员后,创业赔本,摆过地摊,当过CEO。体验过身无分文的焦虑,懂得了雪中送炭的珍贵,更找到了研究方向。于是,在清华西门租住了一个平房,6平米、冬无暖气、夏无空调……即使考博前两个月租住的平房被大雨浇透,即使因为结肠憩室炎被抢救,即使身边所有的人都劝她放弃,她始终坚信,能行!终于,经历了两次考硕、两次考博,成为了一名清华人。
十年宝贵的军营生活成为了孔茗宝贵的财富,锻造了她坚毅、果敢、忠诚的品质。
十年从军的孔茗依旧深爱那身绿军装
志愿支教,孔茗用“格桑花”情怀奉献西藏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这句话孔茗深有体会。在从西藏支教结束回到清华的日子里,很多师生找她听西藏的故事,她总会说道一句话:“在西藏支教,都说我吃了很多苦,其实,我收获的更多……”
2017年7月起,孔茗开始了拉萨支教的日子。进藏的第一天,她经历了失去意识的高原反应,但恢复之后,她就立刻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既要给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从小学到高三的学生们上课,还要为该校的老师们开设《科研理论与方法》的课程、指导和带领老师们把宝贵的经验宝库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既要给西藏大学的研究生上课,还要去支教地的其他学校进行交流;既要为青年学生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演讲,还要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规划咨询……这已经让她分身乏术了,可还是会主动张罗着联系自己的博士同学来西藏为师生们讲课,还积极发动自己的资源为西藏的教育出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她发现这里的老师对待学生心理问题无从下手,便邀请专家、组织老师编写《西藏青少年教育管理案例及分析》,目前已经完成了12万字的初稿,希望为当地教师和支教老师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更希望能够成为对清华大学支教20周年庆典的献礼。此外,孔茗还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八一校引来价值22万元的捐书,重新建设了八一学校的图书馆。
在拉萨支教,孔茗是没有任何休息日和节假日的。为了不影响八一校白天的工作,给西藏大学上课都安排在了晚上。忙碌了一天之后,她得赶车从拉萨的最西头到最东头,几乎每次有课的晚上她都没时间吃晚饭。在西藏大学,她为研究生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有近100名学生选课。她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接触前沿科学,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已经有多名研究生把孔茗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周末的时间这些学生会来到八一校,孔茗就在中学课堂里给这群研究生们“补课”。渐渐地,孔茗这个名字被大家所知,很多学校慕名邀请她去给老师和学生们讲课,虽然她的身体因为高原缺氧一直不好,可是,她几乎“有叫必应”。拉萨中学、拉萨六中、拉萨四中、教育厅的培训班等等,都留下了她的声音,很多师生在听完她的演讲后激动地流下泪水,更多的师生因为听到了她的故事而产生了努力的激情和奋斗的勇气……
除了上课和讲座,孔茗还深入开展了关于组织管理和教育管理的一系列调研。刚到西藏不久,孔茗就敏锐地捕捉道了西藏独特的组织管理和教育管理的特点及问题。为此,她开展调研、阅读文献、设计研究、组织施测……近一年的时间,孔茗开展了三项研究,其中包括对西藏本土近10000名藏族领导和员工及3000余名藏族、汉族老师和学生的调研。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都有她调研的足迹,而所有的研究经费(印刷问卷、翻译、租车、快递等)都是她的个人积蓄,光在调研上的花销就超过了3万元。但是,孔茗觉得这样值得:因为能够深入了解西藏组织管理的现状、分析和解决问题,她愿意!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老师的进步提供助力,她愿意!
孔茗说,格桑花是西藏最美的花,它普通却美丽、迎着朝阳绽放,她希望自己像格桑花那样,能够用自己点滴的努力影响更多的人。
支教期间,孔茗(左2)和支教地老师一起走访尼木县困难学生家庭
大学教师,孔茗用“筑梦人”姿态激励学生成长
孔茗一直把“成为有真才实学的良师益友”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前不久,她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引进,成为了该院工商管理系的副教授——这对孔茗来说,是收获,更是责任!在9月7日入职的第一课,孔茗为学生们准备了《成长型思维与持续型成长》的讲座。3个小时的讲座里,孔茗从自己“有梦、追梦、守梦”的故事讲到了如何系统树立成长型思维,如何打造自身的可持续成长。在场的同学被孔老师的演讲深深震撼,像是被充满了电一样……
孔茗非常喜欢大家称呼她为“孔老师”,她说自己一路走来,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自己也慢慢模仿着老师,像老师那样工作和生活……所以,当自己被称作“老师”的时候,除了幸福,更多的感受是责任——她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以“筑梦人”的姿态引导、影响和帮助学生们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从军营到清华,从清华到西藏,从西藏到山大,孔茗一路走来,学会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自己的成长,更是影响和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