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纷至沓来
收入继续买手工艺品
2015年,年仅13岁的黄智冬挖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来自广州的龙舟爱好者在微信上看到了他的作品,执意要订购几件来收藏。黄智冬回忆起当年的作品,面带羞涩地表示当时自己的手工还是比较粗糙,但那位朋友很是信任,先后订购了4个迷你龙头。黄智冬说,那4个迷你龙头他全神贯注地做了整整两周,寄给客户后便收到了200元酬金。
“200元买不了什么,但让我坚定了深入摸索、改良工艺的想法。”黄智冬说,此后,他更加积极地探索龙头模型,从图纸、做工、材料一一改良,制作出的作品也越来越生动。“现在的画图更成熟,做工也因为积累较多更为精细,就连材料,也在多次失败中找到了最合适的一种。”谈及制作小龙头,黄智冬称,“以前使用的杉木太软,稍微有些偏差就报废了,现在用樟木,有时候还能补救。”
今年暑假,黄智冬收到了10多个订单,这些客户来自东莞、广州等地。“我从没做过推广,但龙舟爱好者们有一个微信群,经常有人在看见我做的手工后都表示要收一个。他们有的是摆在家里做装饰,有一些则是做汽车摆件。”黄智冬说,暑假期间,基本上两天能做出一个小龙头,每天工作时间在7小时左右。
暑假制作的小龙头,订单价在300~400元不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月里,黄智冬可以获得3000多元收入。“除了留下自己的零花钱外,剩下的我会购买一些别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学习他人技艺。”
黄智冬拿出了自己购于石龙的东莞特色麒麟头。“买这个麒麟头花了2000块,除这个之外,我也会买一些别人做的小龙头来学习。”
记者发现,黄智冬的“朋友圈”年龄跨度着实不小,从身边的同学,到五六十岁的龙舟爱好者,甚至东莞资深造船人霍沃培也是他的好朋友。霍沃培家中五代均以造船为生。年逾花甲的他一生造了几百条龙舟,修过数不清的渡船。“有时候我有问题会请教他。”黄智冬说,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加上自己经常去霍师傅的船厂玩,虽然两人年龄相差近两代人,但也成为了老朋友。(记者 龙成柳 记者 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