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8月22日消息,8月16日到8月17日,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在长沙举行。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30支代表队共240位选手参加本次比赛,其中,湖南省作为承办省份,派出2支队伍共16人参赛。
经过数日角逐,最终赛事产生了72枚金牌,72枚银牌以及96枚铜牌。四川代表队共获5金2银1铜。据悉,获得金牌的前50名(包含第50名)选手均入选国家集训队,这也意味着这些获得金牌的选手同时获得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保送资格。其中,成都七中和绵阳中学分别有2人获得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
不过,这场被众多参赛学生誉为“国决”的比赛,在近日却以另一种方式爆红网络。由于在竞赛的实验操作中,涵盖了“解剖鲫鱼”这一环节,一时间,“成功解剖鲫鱼,保送清华北大”的话题也在网络走红。这也引发一些学生家长和学科老师的不满:这完全就是对这场中学生权威赛事的误读,“杀一条鱼就进了清华北大”这种言论更是相当不负责任,这不是什么网红事件,这是严谨权威的科学赛事。
那么,解剖鲫鱼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场生物竞赛又是一场什么样的比赛呢?成都商报记者联系到四川代表队中的两位队员以及绵阳中学本次竞赛的带队教练,全面还原一场真实的高水平生物竞赛。
理论+实验操作
竞赛考试难度 远超高中所学
本次赛事中,来自绵阳中学的付铁寒和裴望宇分别以第31名、第33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按照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规定,能够入选国家集训队的参赛选手均可获得保送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资格。最终,付铁寒选择了北京大学,裴望宇选择了清华大学。
21日,参赛结束的付铁寒已经回到绵阳。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赛事总共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其中理论考试共计103道选择题,“相比平时我们做的题,难度增加了,尤其是理论分析题的难度提升了很多。”他告诉记者,尽管理论考试全是选择题且时长为2小时,但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难度并不小,“今年的考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分子学部分的题量增加了,而考察学生的记忆力的题比重减少了,例如动植物形态解剖和生理等题。”
这也得到了裴望宇的证实,她告诉记者,理论考试题型虽由多选和单选构成,但内容几乎都来自国内权威生物学期刊发表的学者论文,试卷有26页之多,“要读懂这些论文,并选出正确答案,是需要一定生物学背景知识的。”她表示,要想在生物学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达到进入国家集训队的水平,平时所学教程至少要覆盖到生物学大学本科阶段。
除了理论考试,实验操作也是此次比赛中重要的一堂考试,该堂考试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30分,涵盖动物学解剖、植物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题共分为四组实验,每组一个半小时,中午由志愿者引导到休息室吃饭休息,大概耽搁40分钟左右,然后继续进行考试,”裴望宇说。
回忆起两轮紧张赛事,两位学生均直言,生物竞赛考察的知识面涉及方方面面,考试内容的难度已远远超出高中所学的生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