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参观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收藏的古籍珍品。 陆嘉辉摄
炎炎暑假怎么过?大多数学生都是“老三样”:刷题、旅游、宅家中。更有甚者,将暑假过成了只剩补课、做题的“第三学期”。不少学生经历着“学期辛苦盼放假,假期无聊盼开学”的心理循环。
然而,近年来,社会环境在变,不少父母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观念也随之改变。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变化,不仅贯穿学校课堂、学期之内,也逐渐向校园外、假期中延伸,过一个不俗气、不盲从、有趣有益的新暑假,让花季青春、成长岁月变得更丰富、更有创造力,正在悄然汇成新潮。
作业由社会各行业人士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自行选择并完成
“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7月25日,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内,在图书馆副馆长杨光辉教授与古籍修复师黄正仪、版画艺术家倪建明等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几十名中小学生学习了古籍线装书的基本知识,体验了蜡拓、木活字和古籍装帧工艺,还对家谱文化、制作要求等,有了初步了解。
参观体验之后,这些学生在假期会按照要求,与自己的父母、祖辈交流,收集家中三代成员姓名、家风家训、家乡历史等资料。带上这些资料,他们可以到复旦大学图书馆制作一份地道又独特的家谱。
“制作家谱是孩子们了解中华古籍文化的一个窗口,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杨光辉说。在体验活动中,来自杨浦区的初中生小王做得兴味十足,他告诉记者:“做家谱不仅好玩,还有意义,能够使我们不忘前人,把美好的东西留在心里、传给后代。”
“我的家谱,我来做”是由上海市教委等单位指导、上海教育新闻网主办的2018年“中国好作业”公益活动中的一项,网上报名做家谱的学生目前已有144名。
除了做家谱,“中国好作业”活动里,还有不少与学校课程、考试“不搭界”的项目。比如,跟着昆曲名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着非遗传承人了解“本帮菜”、手绘一张红色旅游地图、策划一场古代名画展览、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向同龄人赠书、畅想未来城市群蓝图、设计家用机器人……参加的学生不拘年龄年级,可以用文字、图画、音视频、手工等方式完成作业,通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图文实录、创意作品等方式分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