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父母发红包
却没教如何选择公众号
“我爸怎么
又转了谣言?”
“你只教会了我发红包,但没教我如何选择公众号。”
将感情需要转换为学习动力
“我不是非要学微信,但我想跟你学。”
25.8%的年轻人会在微信朋友圈屏蔽自己的家人,他们是怎么想的?科技产品持续更“新”,老人究竟是不是“数字难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把全社会带入一个新的数字时代,也因此引爆了许多新与老之间的矛盾。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团队与腾讯研究院日前共同发布了调查报告《吾老之域:老年人的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以微信为支点,描摹出老年人的微信使用现状并试图重新去理解老年人在新科技时代的生活。
近半老人会玩微信,25.8%年轻人屏蔽家人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老人跟不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是 “数字难民”,恐惧并逃离新技术。然而调查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客观:首先老年人一直在积极融入数字世界。调查显示,近半数的老者已经接入微信,其中年龄越小、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可能使用微信等科技产品,而且越乐于参加社会活动的老者微信玩得越“溜”。根据微信方面的公开数据,2017年9月,55-70岁的微信用户数量就达5000万,这一数据在2016年第三季度还只是846万,银发用户量增速惊人,而且每天人均使用微信时长已经超过一个小时。
会玩微信老年人的“玩家”等级也是不一样的:能够简单发发语音、视频聊天和发文字信息的老人超过85%,而能够阅读公众号和发原创朋友圈的老人则下降到了65%左右,至于会使用手机支付的老人也仅仅只有一半。
报告中一张微信使用对比图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作为老中青三代人来说,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还是年轻人最长,不过相差并不算太大,而平均好友数老人约在100出头,中年人达到188,而年轻人则有305个。好友数中家人的占比老人是最高的,超过两成,而年轻人最低,不到一成。最关键的一点是:老人和中年人在朋友圈屏蔽家人的占比都只有3%左右,但年轻人这一占比竟然达到了25.8%。
“家人第一”or“家人最后”,新媒体产生“催赞”代沟
“我都给你点赞了,你就这么忙没空给我点个赞?”“你舅舅在朋友圈发了个照片,你怎么还不给他点赞?”很多年轻人都有这样被家里长辈“催赞”的经历,不少网友也表示,这是让自己很烦恼的一件事,网友“悠悠”说,“上班的时候忙得团团转,结果开着会老妈电话进来要求我为七大姑八大姨点赞,我真的是很无语。”而老人们也对此颇有怨言,一位在南京跟儿子一起生活的黄先生告诉记者,“我每天都关注儿子的朋友圈,可是有时候自己发了个东西,儿子可能几天都不会关注到,更不要说点赞了。”
在微信上,两代人之间,到底呈现出怎样的代沟呢?这份调查报告从点赞评论与屏蔽中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老年人都会将家人排在第一位,通过积极的点赞评论建立与家人的情感联系。而青年人对于点赞和评论的意义则有不同的理解,相比家庭这个封闭的小圈子,通过点赞评论与朋友进行社会交往对青年人来说可能更为重要。因此,他们会将家人排在朋友之后。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老年人会向子女抱怨“催赞”,而一些青年人则可能会想:我还能不能有点自己的空间了?
对此专家们认为,两代人在数字时代的分歧不可避免,但分歧的原因未必是他们不爱对方,其后折射出的是两代人所处生命周期与数字化经验的差异。
教父母发红包,也要教他们怎么选公众号
这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老年人使用手机、玩微信都是家里的小辈教的,其中年龄小,学历高,住在家中的女性往往更可能教导父母。不过调查发现,年轻人更多是教长辈们怎么去发红包、发朋友圈等等,但是很少有年轻人会耐心跟长辈一起探讨哪些公众号有价值、有营养,在朋友圈中发布个人信息需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而老人们对于养生、烹饪等相关生活信息的需求很大,往往就造成老人们不知道该如何甄别网传信息的真伪,容易被一些谣言所影响。
对此调研专家表示,不管老人选择融入还是远离,都应被尊重。在年轻人对长辈反哺教学诸如微信等新技能的时候,常武断地教老人一些自认为重要或有用的技能,却忽略了他们真正的兴趣点:比如他们可能不关心加多少好友、不信赖支付红包,却乐于给亲友打一通视频电话或在线看一场传统戏剧。而这些,才是打开他们数字世界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对于老人融入新科技这件事情,要鼓励他求新,但也要接纳他在老去的现实,“变老是一个必须要发生的过程,体现在他们一次次学了又忘、徒劳无功上。我们的暴躁其实也夹杂着对自己终将老去的恐慌。反哺中,我们需要的不止是耐心,而是对衰老的真正接纳。”
此外,许多老人愿意学微信的原因之一,是想借此与儿孙有更多的互动,专家建议,我们要学会体谅,并且跟老人们更多进行线上互动增进沟通,让老人们能更加幸福,更加舒适地拥抱晚年生活。(记者 徐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