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看见未来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的“看见未来·儿童智库”启动仪式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重点谈到了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变化问题。他指出,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教育环境都与过去完全不同,“但教育方式,至今还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我们需要研究儿童,研究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真正适合现在的孩子。”
倪闽景透露,上海市教委曾对“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做过详细调研。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关心的恰恰是很多成年人已经“认了”的公正问题,他们对老师讲课是否有趣、课讲得是否深入并不在意,却很在意老师们的“偏心”,“孩子们最看不惯的,是老师对领导的孩子、班干部、成绩好的孩子另眼相看。他们认为这样的老师不公正。”
这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说,当前很多老师的教育方式缺少对儿童成长的“敬畏感”。
在基层学校做校长时,倪闽景曾在一个学生身上受到极大的触动。当时,这个学生因为弄丢了一本书而没有拿到图书馆的盖章,所以没能在毕业典礼上获得校长颁发的毕业证书。
校长倪闽景收到了这名同学的来信。信的末尾,这名学生表达了强烈不满,“轻轻地,我走了,扬起一阵灰尘。”
倪闽景收到信后,穿起西装、打上领带,带着孩子的毕业证书和摄影老师一起到学生家赔礼道歉,补拍毕业照片。第二个月,孩子就买了一本新书还给学校。“我当时就想,难道一本书比一个孩子更加重要吗?”
倪闽景说,现在有的老师对成绩差的、顽皮的孩子爱搭不理,对成绩好的孩子眉开眼笑,“这是我们的老师不懂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造成的。你现在看到的差生,并不一定是坏孩子。”
他认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老师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行为,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尊重感”。
“我见过一个老师把孩子拉出去罚站,孩子钻到课桌里把桌板撞出洞来的。”倪闽景说,就算是这样顽皮的孩子也有善良的一面。后来这个孩子笑眯眯地拿块板子和钉子,把课桌给修补好了,“这是师生间形成的一种默契,他知道老师是爱护他,老师也默许他做补救行为,甚至会表扬他。”
倪闽景说,目前教育领域研究教学技巧、课程、考试的机构有很多,但以儿童成长为中心的研究非常匮乏。当前迫切需要一些有关儿童成长和行为的基础研究,给未来教育的改变提供数据支撑。